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可樂‧蝦餃‧蛋撻皮

夢醒時,你記不得夢中主角是誰?是不是你的情人,仇人,父母,偶像?

這幾年,夢中的常客,是已經很久不見的外婆.

那是個還未有菲傭的年代.和很多小孩一樣,我是外婆一手帶大的.因為是家裡第一個孩子,自然無可避免地有些縱容.

小時候我很喜歡喝可樂.每次央她,她總是吝嗇地斟不到小半杯給我,還要附送「日頭飲汔水夜晚你一定會肚痛」的金科玉律.

到今天,偶然在午飯前拿起汔水罐,心頭也會閃過一絲罪惡感.

飲茶,當然是指定活動.二十多年前,彌敦道街頭到街尾每一間茶樓,都有我們的腳印.因此,也有「蝦餃只要蝦,蛋撻唔食皮」這個在親友間斐短流長近三十年的傳說.(是傳說,因為身為第一當事人的我,壓根兒一點印象也沒有)

外婆在香港生活了數十年,卻很有性格地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在家中是你一句上海話我一句廣東話般溝通.我曾經因此以為自己聽得懂上海話.

後來到了上海,別人說甚麼我一句也不明白.方才醒覺,外婆的詞彙,永遠只圍繞著上學,吃飯,點心,睡覺.難怪我只聽得懂她的說話.

家,茶樓,上學的路,和凌亂的街市,便是我們關係的全部佈景.

過了很久才知道,外婆是外公的第二任妻子;原來逢初一十五我上香叩頭的相中人,不是甚麼袓先,而是外公的亡妻;原來大姨媽不是她的親女兒.我不清楚那是不是家中不成文的禁區.但兩代前的悲歡情感,在小孩眼中,是那樣奇異又神秘.

外公喪禮上,外婆平靜地跟我說了一句「我要再去看一看他」,我便扶著她一步步走向靈堂之後.只有那麼一次,在人生最盡頭處,我彷彿看到他們年輕的輪廓.

回家途上,三歲的表妹天真地問「為甚麼要燒我爺爺?」五十年相處,轉眼化成輕煙一縷;她聽在耳裡,心裡會是何等的苦?那一刻,偌大旅遊巴士上,沒有一人不為外婆難過.

移民後,因為種種原因,外婆沒有選擇跟我們一起.她在上海老家病重時,我綑在自以為了不起的事業,自以為很偉大的感情中,竟然沒有抽那一點時間飛回去探望她.

那是我一生最後悔的錯事.今時今日,我仍是不明白當年腦裡到底在想甚麼,只能為自己的狂妄而羞愧.

她有甚麼話想說,有甚麼地方想去,有甚麼心願?我們沒有問,她當然也沒留下甚麼日記家書.她的一切,在我們腦裡永遠是不完全的片面印象.

十月回港,一如以往,第一件事便是去探望她和外公;告訴他們爸媽生活得很好,我的工作也算有點成績,小表妹已是個大學生.

還有,現在我會吃蛋撻皮,也不那麼愛喝可樂了...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Little Miss Sunshine



一個小女孩,一心希望能在選美奪冠.為了令她夢想成真,一家人克服種種困難,長途跋涉帶她去參加小選美.終於,女孩克服恐懼,自信地在台上表演祖父教她的舞步...

迪士尼最新的溫情勵志電影?非也,Little Miss Sunshine是齣粗口橫飛的R級(restricted,即三級)黑色喜劇.

女孩的爸爸整天教別人”don't be a loser”,自己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哥哥是個一言不發(是真真正正用紙筆溝通的一言不發),憎恨全世界的憤怒青年.祖父則是滿口粗言,躲在浴室吸可卡因的老頭子.舅父?剛剛因失戀自殺不遂的同性戀者.媽媽可算是最正常的家庭成員,但在這樣一個家,正常人很難支持下去.

影片觸及夢想,失敗,親情,貧窮,性,甚至死亡等大題目.不過編劇和導演沒有說教;只讓觀眾在笑聲中,跟隨這荒唐的一家人,乘著一部破爛Van仔向目的地前進.影片既沒有過份渲染「堅持理想」的樂觀,最後也沒有來一個「有志者事竟成」式的大團圓結局.

導演聰明地把重點放在女孩Olive身上(雖然爸爸Greg Kinnear,媽媽Toni Collette,祖父Alan Arkin,舅父Steven Carell都是出色的名演員).每個家人都被生活和自身的缺點壓得透不過氣;對Olive的愛護,可以說是整個旅程的唯一動力.而飾演Olive的小演員Abigail Breslin,真的很可愛.

我想電影想說的是:不管你我願不願意追,生活本身就是一段又一段追夢的旅程.途中車子會壞,會被警察截停,會迷路;就算到了終點,也可能會發現夢想原來是個笑話,然後再向下一站進發.

但無論旅程如何顛簸,我們也不用悲天憫人,亦不必自我麻醉.生活,其實並沒有甚麼發人深省的大道理,只不過是一部Van,一家人,很長的公路,和路上的波折而已.成功了,不能停下來;失敗了,更加要一跛一跛趕快上路.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一齣令人狂笑又微笑的電影了.四粒星 ****/****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我的志願

小學三四年級時,每逢寫「我的志願」,我一定是選作家.那時認為,中文科作文能被貼堂,是代表老師也認同我文采飛揚妙筆生花.不當作家,簡直是浪費自己十歲不到便洋溢到滿瀉的才華.

到了五六年級,稍為懂事,矇矓意識到作家在香港不算是一門職業.喜歡看報紙雜誌的我,便聰明地轉軑,把志願由作家變成記者.心裡想,反正也是寫,又能夠周遊列國(報紙刊登那麼多外國新聞,記者當然要時常到外國採訪啦...我諗);記者,好像比作家pro一些.

好景不常,升了上初中,更加懂事(和市儈),開始擔心以記者為終身職業的錢途.適逢八十年代中,香港大興土木.每次路經中環,看見匯豐,交易廣場,中銀等一幢幢大廈由平地聳起;我的志願便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變成了建築師.自我感覺良好之餘,父母親的反應也出奇地熱烈.

可惜,空有將來拆掉匯豐總行後的全盤計劃,卻忘了培養自己的藝術細胞.而且功課日漸繁重,心思慢慢由「我的志願」轉移到「我的分數」上.

然後,中三時買了部8MHz的PC,開始跟同學在高登遊蕩「吸」game...中四選了理科...到了外國,選了工程系...然後,有幸趕在科技泡沫爆破前畢業.不經不覺,天天坐在電腦前靠一堆偽Hi-tech術語「o危飯食」的歲月,也過了近十年.

原來自初中後,已再沒想過我的志願了.人生,就像身處遊行隊列中.只要跟著人群腳步,想也不用想,便會自自然然隨波逐流地由A走到B.

雖然,想去的地方,永遠是CDEFG.

(只因看到張翠容談在中美洲採訪的遭遇,和Stannum說參加西九比賽的心得,突然很懷念當年那些空中樓閣般的「志願」.)

Tuesday, August 01, 2006

創造進化與有神無神



去年,Intelligent Design(ID)來勢洶湧.為了討好保守派,連總統布殊也公開聲明學校「應該兩種理論也教」.

眾所周知,ID不過是披了羊皮的創造論.ID的戲法,就是絕口不提「神」這個字,卻能傳播「神創造人」的宗教思想.ID支持者的目的是營造一個科學的假象,令人產生創造論也不算是迷信的錯覺,藉以打擊進化論.

但到了2005年底,Dover教育局一案審結,Intelligent Design一敗塗地.近半年來,媒體上也再聽不到關於ID的新聞.

對維護進化論,我是非常固執的.自小便對發掘人類化石的故事非常著迷.跟家人到新界鄉村地方時,甚至會幻想在路旁泥地下掘出一副比Lucy更古老更完整的化石.

還記得小學六年級時,一位老師曾在課堂上說「有人話人係馬騮變出黎喎,我點都唔會信」.那時候第一次覺得,老師,原來也可以是無知的.

今天翻開一本摘錄科學家反駁ID文章的(Intelligent Thought: Science versus the 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 , Edited by John Brockman),讀到很精辟的一句:

”...atheism is defined by negation - an unwillingness to swallow certain beliefs about the supernatural - and has no content on its own.”

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

數星期前才在Andrew那裡吹了埸不大不小的水,爭論無神論是不是一種信仰.我自然是支持無神論的,亦從不覺得需要信心的幫助去理解這個世界.Andrew則覺得,無論有神無神,其實都是信念,都需要”leap of faith".

或許,關鍵是在於「相信沒有神」和「不相信有神」的分別吧.無神論的本質,是「不相信有神」.因此,若硬要把無神論分類為信仰,就等於說無神論者是「相信不相信有神」的人.那是架床疊屋,邏輯不通的概念,「我點都唔會信」.

對於無神論.我也是很固執的.

P.S.:昨天才說最近沒甚麼ID的新聞,今日便聽到肯德基州會建一坐「創造博物館」的奇聞.摘錄金句:
John Morris, president of the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in San Diego, an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creationism, said the museum will affirm the doubts many people have about science, namely the notion that man evolved from lower forms of life.

“Americans just aren’t gullible enough to believe that they came from a fish,” he said.

真的反智得近乎滑稽.難為這些所謂主流傳媒,卻一本正經地把笑話當作正常新聞.

Friday, July 28, 2006

懶‧晚餐




材料:
1.意粉
2.日式意粉醬(吞拿魚味)
3.煙三文魚一包
4.超市現成青瓜沙律半磅

步驟:
1.滾水煮熟意粉
2.加意粉醬,撈勻
3.加煙三文魚,沙律
4.食

註:適合極懶但又唔認懶的懶人

Saturday, July 22, 2006

美好的美語世界


(圖片摘自迪士尼美語世界網頁

迪士尼美語世界,早聞其名;看港燦,才知原來叫價四萬八千大洋一套.

本來想到它網站看看究竟賣的是甚麼天書,敢開如此天價;卻看到上圖這把非常簡潔的社會楷梯.

這把梯上,只有「不懂英語/懂些英語/流利英語」三類人.他們的職業,也很方便地被歸納為「醫生律師/文員接待/清潔維修」三大類.

小朋友,你的志願是記者編輯畫家演員教練消防員?對不起,沒有這一格.不過,只要英語流利加工作經驗,保證你將來一定如你爸爸媽媽所願成為醫生律師經理.天資,努力,興趣...還是花了這幾萬塊才慢慢研究吧.

我知道,這把梯其實是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商人的危言聳聽,也不過是想賺多幾個四萬八.

可是,「一個不懂英語的人=清潔工人」?

字裡行間,叫人隱隱嗅到一個城市的勢利.

和涼薄.

Monday, July 17, 2006

林憶蓮夜色無邊演唱會2005

不是憶蓮歌迷,不太熟悉她的歌.看她去年演唱會的DVD,竟然有意外收穫.

長街的一角:原來除了慧嫻的”Love me once again”外,小林明子此曲還有另一個香港版.憶蓮唱得一樣動聽,但不知是否先入為主,和林振強的歌詞相比,始終是差了些東西.

細水長流:真的不記得這首歌被翻唱過多少遍了,也許因為實在改編得太正了.個人最喜歡的,是黎瑞恩告別演唱會那個版本.

鷹與星:十多年前,偶然在電台聽到副歌的一段(多麼想有日能相擁/不須只看著你面容/每次我承認這是夢/也莫名的心痛...),印象十分深刻.很多年後,在卡啦OK聽朋友唱,才知道有這個特別的歌名.不過後來沒有刻意去找這首歌,也未曾見它在精選碟出見過...直到今天.記憶中,這般魔幻的情歌歌詞,好像只得這麼一首.

三首詞都是出自同一人手筆,林振強真是出神入化!相比下,林夕黃偉文雖然也偶有佳作,但始終有點刻意堆砌的痕跡;不及細水長流那種一氣呵成,看似簡單,實卻濃得化不開的深情.

可惜,他也是在那一年離開了我們.

Friday, July 14, 2006

小王子



心情不佳時,看小王子真的有治療功效.

很清楚記得,第一次接觸小王子,是在小學四年級的圖書館.看完了,簡直有種開了竅,暈暈地的震撼.

蛇吞象,盒子裡的羊,國王,酒鬼,狐狸,一天看四十四次日落...那奇怪的國度,讓我明白除了上學考試看電視外,還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那裡的事物,是要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的.

當然,還有那朵驕傲的玫瑰.

那時年記小,不明白小王子和他的花兒是甚麼關係,只覺得有些「戚住戚住」的感覺.亦不明白為甚麼身處在玫瑰園五千朵花中,小王子想到的只是怎樣去保護一朵玫瑰的自尊心.

恍然大悟,也是很多年後的事了.

薄薄的書,短短一個故事,載著卻是無窮的智慧;提醒我們,不要迷失在一年比一年混亂的世界裡.

Wednesday, July 05, 2006

愛國?




在華盛頓的幾天,漫步在旅遊點間;心裡在思量自己和這個國家的關係.

我知道,無論走到那兒,我也是個中國人.可是,除了懂得中文外,我熟悉的只不過是香港的流行文化,並不是中國.

而香港,是愈來愈遠,愈來愈格格不入了.我想永遠也回不了那個奇怪的城市.

護照上說明我是加拿大人.不過加拿大的一切,總是那麼陌生,總是提不起興趣去認識她.

說到底,也許美國才是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國家.

這個國家,有很多荒謬的事情,很多無知的人民,很多庸俗的商人,很多無恥的政客.

這麼多看不過眼的事情,我卻一點也不憎恨.有的,只是「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和悲哀.這樣史無前例地富庶的國家,擁有這麼好的制度;她實在可以做得更好,應該為人類承擔更大的責任.

一直以來,我是十分抗拒愛國主義的.那些歌舞昇平錦上添花,和反日反美反華的情感,我只有反感,亦警惕自己: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sort of scoundrels.

我覺得,愛國就如愛人:她漂亮,開朗,成功時,你才愛她;那不算是愛.真正的愛,是在無理時給她提醒,失落時給她扶持;失敗了不責難,成功了也不趕著叨光.

或許,我是真的愛上了這國家?

但,我只是路過的客人,終有一日會離開,不會永遠屬於這裡.

Monday, July 03, 2006

Child in a Straw Hat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分西館和東館;西館收藏的是中古至十九世紀的作品,東館則是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品.那是個很自由的藝術館,遊客可以隨意拍照,保安也好像不太嚴密.當鼻尖離那些價值連城的名畫不到三寸之際,真有些衝動想伸手捏一片油彩留念.

逛了一天,在云云van Gogh,Degas,Monet,Renoir,Picasso,甚至da Vinci間,最喜歡的,是這個戴草帽的小女孩.

Mary Cassatt,名氣不及Renoir或Degas響.或者因為她是移居法國的美國人,又是少數的印象派女畫家,館中收了多幅她的作品.然而小女孩躲在一角,也得不到太多的路人垂青.

衣服簡陋,皺著眉頭,扁起小嘴;Cassatt一定是迫她做了臨時Model,阻礙她和同伴去玩的時間.

畫是在1886年繪的,畫中人該是五,六歲左右吧.十數年後,世紀交替時,雙十年華的少女心中懷著甚麼理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她和丈夫兒女流落到那裡?徐徐老矣的婦人,又能否抵受二戰的折磨?

一百二十年前,在這幅畫布前,站著一個不耐煩的小女孩.一百二十年後,我很想知道她的名字,她的故事.

自問從來不懂得欣賞藝術.但這份不能言傳的感動,應該便是藝術的感染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