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05, 2008

小說《Atonement》



大半年前,因為書店裡找不到Ian McEwan《Saturday》的平裝版,才會買他上一本的小說《Atonement》。回家看了數十頁,只覺文字美則美矣,但是三十年代英國鄉間,一家人在一個懶洋洋下午的瑣事,實在看得人昏昏欲睡。把書擱下後,便忘了。到電影《Atonement》上畫,我明白一旦看了電影,得知劇情後,更不會有心思看原著。為了不要浪費十多元的投資,只好強迫自己在假期裡讀完這本小說。

花了橫跨兩年的時間,終於把小說看完。一月一日淩晨四時翻過最後一頁後,心卻完全沒有睡意。因為,很久沒讀過這麼細膩動人的小說了。

《Atonement》前半部節奏很緩慢,說的都是那個酷熱夏天裡,一班小孩和年青人的瑣碎事。看不慣McEwan 的,或許會嫌他對景物描寫太細微,拖泥帶水不爽快。但習慣了,便會慢慢進入他筆下的世界。

到小說中途,情節驟然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的瑣事,原來都是伏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無心之失,帶來的是一生不能彌補的悔恨。

───

(Spoiler Alert:以下內容包含小說和電影情節)

《Atonement》所指的罪,是主角Briony 在十三歲的那天,因為種種原因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結果拆散了姊姊Cecilia 和情人Robbie 一段剛剛萌芽的愛情。

可是Briony是不是真的有罪?她不過是愛發白日夢,才被幻想左右了判斷能力。由始至終,她都沒有說謊。而且,她又怎能明白成年人愛與性的微妙關係?Briony只是個小孩子,她根本負不起這重罪。

成年後,為了接近姊姊,尋求她的原諒,十八歲的Briony不惜放棄千金小姐的生活,跑去幹護士的苦活。可惜,那一天無心的錯,後果實在太嚴重,重重壓著她年輕的心,令她一直未能拿出面對姊姊的勇氣。

然後,戰火升起,一切已是太遲。

Briony的故事,本在1940年結束,小說最後卻忽然跳到1999年。起初,我還怪作者畫蛇添足,硬要把細節交待清楚才肯閉幕。讀後才知,1999年那十數頁,令整個故事有了更深的意思:愛幻想的Briony ,童年時因幻想惹下彌天大禍;半生過去,最後也只能在幻想中向姊姊贖罪。

McEwan 擅長以不同人物的角度,敍述同一件事;讓讀者明白,人是如何主觀固執,事情也沒有絶對的錯對。至於故事中那些是真實,那些是幻象,其實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讀者能感受到,Briony那顆被疚愧壓得透不過氣,一生在尋求救贖的心。

真要贖罪的話,小說裡人人也有罪:Briony沈醉在幻想裡,看不清現實;Robbie大意把那封情慾信錯交給Briony;被撞破好事後,Cecilia不該羞愧下拂袖而去;母親Emily沒有好好看管一班小孩;哥哥Leon帶朋友Paul Marshall回家是引狼入室;一對小兄弟自作聰明離家出走是悲劇的導火線;Lola不該為名利一生守口如瓶...

世事無常,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人是受情感支配的動物。飄搖的心,常常會在不恰當的時候,作不恰當的反應,做不恰當的事。貪嗔痴怨,就是我們一生贖不完的罪孽。

───

因為想看電影,才迫自已讀完小說;小說讀完後,卻有點不願意去看電影。原因是,看見廣告圍繞著Keira Knightly噴泉濕身那幕大做文章,我怕電影拍得不倫不類,破壞了小說那淡淡的傷感氣氛。但讀到Alex讚賞飾演Briony的Saoirse Ronan,又覺得不能不看這齣戲。

最後是一點吹毛求疵的意見:《愛‧誘‧罪》中的「誘」,食了字,卻不太貼切;因為故事裡,誰也沒有引誘誰。把「誘」換成「疚」,似乎更合乎「贖罪」的原意。

6 comments:

  1. "因為想看電影,才迫自已讀完小說;小說讀完後,卻有點不願意去看電影。" :D
    喜歡看你的讀書筆記。

    ReplyDelete
  2. michelle:謝謝。我看書看得很慢,放假才有時間看多一些。

    結果還是去看了電影,不過不失吧。

    ReplyDelete
  3. Haven't left any comment to you for a while. I wish you a very happy new year ahead. I keep on reading your blog. I hope you stay well and have fun and joy throughout the year.

    Stella

    ReplyDelete
  4. Stella:Happy New Year! Thanks for visiting my blog. Hope you continue to enjoy your stay in London.

    ReplyDelete
  5. 見你說原著小說不錯,今天外出時也有意買來看看,不過在灣仔的天地圖書找不到,反而是住所附近的商務有存貨,不過開價111元,真的有點離譜,還是遲點才買吧。

    你說電影版不過不失,未知你有沒有意思再寫一篇呢?

    ReplyDelete
  6. Alex:也沒甚麼可以講,不寫了。

    電影是不錯的,只是看了小說先入為主,覺得導演很努力忠於原著,但始終久了一點東西。小說對那一天的描寫得很長很慢,電影卻有點辛苦地把很多細節迫在前四十分鐘。

    (Spoiler Alert!)小說中,最後Briony回到大屋,看一班小朋友「重演」她十三歲寫的那個劇本;電影只以她一段獨白終結,感染力弱了很多。

    不過最大問題是,Briony是三個不同的演員,令Cecilia變相成了女主角。但Keira Knightley和James McAvoy好像擦不出火花,不夠說服力。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