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6, 2007

溫哥華



氣候怡人,四季分明,安全,整潔,還有順手拈來也風光如畫的山明水秀...這便是溫哥華,一個可愛的小城市.能夠長年高踞全球最適合居住城市前列,自有它的道理.

我常常想,溫哥華或許是全球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的城市.它既擁有北美城市的舒適方便,也有數十萬華人的同聲同氣和親切.思鄉病發?十小時飛機,也不是太難熬.當然,若你的生活就是消費和娛樂,外國生活不是你杯茶,還是乖乖留在香港上海台北夜夜笙歌吧.

加拿大社會最讓人詬病的,是重稅.但我們得明白,生活質素需要金錢來維持 ;公平,開放的社會,亦不是免費的.政府的角色,應是不計代價發展經濟累積財富,還是盡力為人民建立合理和包容的社會?是偏見也好,我總覺得溫哥華比我認識的任何一個亞洲都市,更接近那理想中的平衡點.

為了 2010年的冬季奧運,溫哥華正處處大興土木.它會不會隨著發展而失掉了獨特氣質?看著英吉列灣的日落,我祈禱這熟悉的城市,能永遠保存這份迷人的嫵媚.

Tuesday, April 24, 2007

槍和槍管

這個星期,傳媒管道在全力報導Virginia Tech的慘劇.當我們討論著現場如何混亂,兇手怎樣冷靜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消費這宗新聞.在傷感和驚愕底下,有沒有藏著一絲刺激和好奇?史大林說過,一人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死亡是數字.對在校園無辜被殺的老師和學生,對在戰場犧牲的士兵平民,對被無情海水沖走的十數萬生命,我們是不是該付上一樣的悲慟?

異口同聲的our prayers are with the victims ,是衝口而出的platitude ,還是真心的慰問?Let the community heals?能說得出是怎樣的傷口,該怎樣復原嗎?我不懷疑世人的同情和關心.但太多暴力,太多意見,令我們麻木.就是誠心的感動,一說出口統統變成了cliché ,混在數十個頻道的sensationalism中.這就是我們的哀痛.

精神病.自閉症.校園安全.移民...問題根本不是趙承熙.問題是他手中那兩把鎗.問題是這個國家,有一群視持槍為權利,對槍械管制寸步不讓的人民.最深入民心的代表者,是全國槍支協會NRA前主席Charlton Heston高舉槍枝那經典的一句“from my cold, dead hands”:死也不放手.

持槍者說,擁有槍械是憲法第二修訂案賦予的權利.在美國,修憲難比登天,加上NRA等保守勢力在華府的龐大影響力;可以說,無論那一黨掌權,第二修訂案也是穩如泰山.就是沒有人會想一想,二百年前對抗暴政的法律,適不適用於在ebay買子彈的廿一世紀?自衛,狩獵,可以說是槍械的合法用途.但連射三十發的半自動手槍?它唯一的目的,是在最短時間殺最多的人,思想正常的人都不會讓這樣的殺人武器合法化.

看過一些評論,認為解決辦法是以毒攻毒,讓更多人擁有槍械.理由是持槍者可以即時制止兇徒.那天早上,若有三十把槍指向趙承熙,的確是可能減少傷亡.但請想想,千千萬萬個十多二十歲的少伙子,通宵打完half-life後,睡眼惺忪地拿著9mm上堂.那會是怎樣的世界?每個失業,失戀,失婚,失常的失意人,人手一槍,便是理想的安全社會?

如斯gun culture,實在令人抓不著頭腦.可惜,這是個極速消費新聞的世代.Columbine已過了八年,槍管卻比前還要鬆懈.這一次,也不寄望有任何轉變.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郭靄明



去年看過的港片不出五部,《我要成名》湊巧是其中之一.簡單老套的劇情,重複又重複的公式,看罷竟然覺得「都幾好」;原因當然是由頭帶到尾的劉青雲.沒看過《父子》,但怎也想像不到郭富城演得到劉青雲的水平.出爐影帝,應算是實至名歸.

不過,想談的,不是劉青雲,而是劉太郭靄明.

相信同期的男士們,沒有不喜歡郭靄明的.論美貌,比她漂亮的大有人在.可是那發自內心的甜蜜笑容,散發著令人一看再看的魅力.

關於郭靄明,有兩件小事,這麼多年後仍記得很清楚.

一是在某雜誌的訪問,她第一句便說:「我的碩士課程沒有諗完,請大家不要拿此來大做文章」.記憶中,她從沒把學歷掛在口邊.這可是個到外國花三個月學唱歌也是「深造」的娛樂圈.

二是在某年獎門人的乒乓球環節,她出了「質數」這題目.小學程度的數學常識,卻沒有一個藝人說得出甚麼是質數.那狡黠的幽默,看得人會心微笑.

算起來,在還有精力時間追電視劇的年代,由《大時代》到《天地豪情》,也看了不少郭靄明的演出.印象最深的,是《刑事偵緝檔案》中,她撞見陶大宇和郭可盈舊情複熾那一幕,和其後性情大變的戲份.可惜,她在無線的角色都很局限,後來也只拍過幾部電影.郭靄明的戲演得很用心,若有多點機會,是可以成為更出色的演員的.

或許,在影帝夫人的角色中,她找到了比名氣和成就更大的快樂.聰明的她,該是不願,甚至不屑跟從遊戲規則吧.

這星期,那位香港男士不羡慕劉青雲?

(相片摘自明報)

Sunday, April 15, 2007

夢幻旅程



從前,家裡環境不算差,但爸媽都是非常「務實」的香港人;旅遊,是我想像以外的奢侈玩意.小學到中學,唯一的旅程,是拿著大包小包,走過羅湖橋,回到父親一窮二白的鄉下過農曆年.因此,很想能乘一次飛機,很想能到外國看一看.小學時,甚至曾許下宏願,這生人一定要到北京,倫敦,巴黎,東京,紐約五個城市一遊.(小小年紀便有這樣的國際視野,不能不讚)

二十年過去,還是沒到過甚麼地方,倒是跑遍美加兩岸各大城市.十一二歲時渴望出國旅行,結果卻在外國渡過至今的一半人生,可說是始料未及.可惜幼時夢想的五個城市,只到過三地,真的要加把勁.希望未來一年能完成兒時心願,看看倫敦和巴黎的模樣.

閒時發白日夢,常會想應該在地球那個角落留下足印.見識漸長,當然已不只那五個城市.不過個人不是太懂欣賞湖光山色,也不十分嚮往陽光海灘,更不要說購物掃貨了.想遊覽的地方,都是歷史名勝.讀過歷史,踏在前人踏過的土地上,想像千百年前的悲歡離合,我覺得是很浪漫的經歷.

真正想到的地方不是太多,大致可分成兩類.一是比較可行的,只要騰出時問和旅費,便隨時可以出發;例如希臘,土耳其,埃及,耶路撒冷,拉薩,龐貝,柏林,波蘭.另一類,則有點難度,需要周詳計劃和頗大決心,才可以成行;如復活節島,秘魯,恒河,Galapagos Islands,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

每處地方,都有其獨持吸引之處.希臘,土耳其,埃及,耶路撒冷等熱門旅遊點,自然不能不到.龐貝古城葬了二千年前整個城市的故事,從小便對它佷著迷.到柏林和波蘭,是要更深體會二次大戰的苦難.小時候在讀者文摘看到復活節島的石雕,那震驚的感覺,今天仍記憶猶新.秘魯的Machu Picchu,是印加文明的最後避難所.到 Gaspologas Islands是向達爾文朝聖,而到坦桑尼亞和埃塞俄比亞,是回到人類幾百萬年前的起點...

有生之年若能夠遊遍以上目的地,於願已足矣.世界這麼精采,人生這麼短暫,不趁一場路過好好看清楚,也實在太可惜了.

發夢完畢.

Thursday, April 12, 2007

戰爭的責任



看了《Judgment at Nuremberg》,思考到二戰的責任問題.三小時的電影,是 1948年德國Nuremberg 軍事法庭中,盟軍審判前納綷法官的過程.戰後,盟軍和德國全力追捕納粹頭目,以色列立國後,更是對戰爭罪犯窮追不捨至今.但在Nuremberg受審的都不是最高領導人,很多只是執行命令的下屬.他們應不應該為納粹的滔天罪行負責?

電影的結論是,他們明知執行的任務,是違背人類道德的行為,因此愛國和服從不是洗脫罪名的理由.反過來說,法庭決定的是犯人有沒有觸犯法律;犯人的行為符不符合道德標準,似乎不是法官該考慮的問題.

另外,餘弦棧主談到《Lives of the Others》,我質疑戲中的劇作家怎能找到當日監視他的特工的身份.好奇心驅使下,在網上搜了些資料.原來東德政權倒台後,公眾可以查閱昔日秘密警察檔案,看看有沒有自己的記錄.就像對付納粹黨一樣,德國政府要前共產黨官員為以往的罪行負責.有些曾射殺越過柏林圍牆的人民的東德軍官,都被判了入獄.

他們犯的是甚麼罪?濫殺無辜,當然天理不容.但射殺逃亡的人民,在那時的東德是合法的行為;如果違抗命令,可能仕途受挫,甚至牽連家人.或許因為這含糊的責任問題,德國對那些軍員官大多是從輕發落,輕判幾年徒刑了事.

誰該對戰爭負責?是侵略的領導人,是受命的軍隊,還是不聞不問的順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與其生靈塗炭後才追究責任,不如防範未然,讓人民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沉醉在民族熱情中,不盲目相信Thousand Year Reich,大東亞共榮圈等謊言的國民,是防止戰爭的最佳良方.當然,國家首先要有民主的機制.

德國人永遠不忘戰爭罪行的決心,是值得敬佩的.日本的領袖,為了尊嚴和選票,拿不出同樣的氣度;不單損了和鄰國的和諧,也使新一代不能了解歷史真相.就算右派最終也只是不成氣候的噪音,但那些狂言,可能令一些年青人不明就裡,重蹈狹隘民族主義的覆轍.培養不出有胸襟和視野的國民,受害的還是日本自己.

今時今日回看歷史,Auschwitz,南京大屠殺等悲劇,是無法想像的罪惡.同樣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沒可能再出現?二戰至今不過六十年,在人類漫長歷史中,只是一剎眼的光景.在眼睛一開一合間,我們是學聰明了,還是一樣的愚昧?

一邊看《Judgment at Nuremberg》,腦海想到的是另一場仍如火如荼的戰爭,和另一群自以為會思考,但又極易被煽動的人民.我不是太樂觀.

Friday, April 06, 2007

砂之女\細雪

剛過去的週未,看了兩齣截然不同的經典日本電影.看罷,得到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



砂之女

砂之女》的故事,很多年前已經聽過:途經沙漠的男人,被村民騙到沙丘谷底,迫著和一直在那裡生活的女人同住.為了換取生活必需品,他和女人要合力對抗風沙,日以繼夜地掘出一箱箱沙運往谷外,以保住谷中的房子不被活埋.

當初聽到這個故事,感覺是絕頂荒謬,完全想像不到怎能把這樣不合常理的劇情拍成電影. 看完才明白,影片沒有深究沙丘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著重描寫男人和女人怎樣面對荒謬的處境.

電影彷如一本深澀的存在主義小說;劇情和對白只是晃子,導演是想向觀眾傳達一些大道理.因些,全片有很多很明顯的隱喻.例如:

- 男人告訴女人,無人能抵擋沙的力量;女人說,若沒有沙,沒有人會理會她
- 為了逃走,男人肯不顧羞辱,當眾在村民面前交歡;一向順從的女人卻全力反抗
- 在乾旱的沙漠,男人憑智慧找到滋潤的水份,最後甚至因此不願離開

也許因為這份沉重感覺,令人一邊看,一邊不停地問:沙代表甚麼?繩梯代表甚麼?女人懷了男人的孩子,有甚麼含意?沙不是沙,水不是水,看得一點也不輕鬆.

看完,覺得影像很震撼,故事也令人深思.但我受不了那明明白白的大道理,只能說是欣賞,實在談不上十分喜歡.



細雪

市川昆的《細雪》是較近期的電影(也是二十四年前的 一九八三年了).電影改自谷崎潤一郎的原著,描述三十年代大板蒔岡家在一年中發生的片段.故事的軸心,是一家人為三妹雪子的相親奔走勞神的過程.

蒔岡家漂亮的四姐妹,各有不同性格,我當然特別注意兩位年輕的妹妹.雪子沉默倔強,對相親對象通通看不上眼,卻似在把玩著姐夫那介乎愛護和迷戀間的感情.四妹妙子是個敢愛敢恨的新女性.她有藝術才華,但不妥協的性格,使她掌握不到自己的感情.到最後,我們也不知道妙子是真的愛過那幾位男朋友,還是任性地為反叛而反叛.

一九四五年出生的吉永小百合,演雪子時已是三十八歲的婦人,仍能演活少女的靦腆,和眉宇間一瞬即逝的挑逗.國寶級女優,果然是名不虛傳.飾演小妹妹的古手川祐子,也是個標準美人胚子,近年也在電視見到她的影蹤.

《細雪》拍得含蓄,幽默,生活化.流暢的家庭瑣事,有如在看日劇.不過輕鬆背後,隱藏的是無奈和困境,和令人喘不過氣的問題:兩位姐姐,怎樣看待丈夫的不忠?二姐夫是真的愛著三妹,還是被年輕美色迷惑?敢作敢為,為愛情出走的小妹妹,會否從此甘於平庸?家道中落的顯赫世家,能不能捱過戰爭的日子?



個人偏見認為,導演的責任,是盡力透過影像,把感情在觀眾腦中重現.至於接不接受,和如何解釋這份感情,應該是留給你和我的功課.因此,兩套精采的電影,要選其一的話,只能捨沉重的《砂之女》 而取含蓄的《細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