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07

假期讀書報告

聖誕新年假期過了一半,讀書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很久沒有這樣的餘暇,能靜心看幾天書。因此,雖然假期只是睡、吃、讀,也覺過得很充實。

(一)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 Lily Franky

****

《東京鐵塔》是暢銷小說,又被拍成電視電影,多少是抱著「不能不讀」的羊群心理才看的。或許因為看了很多評論,早已大概知道故事內容,讀後是欠了一點點的感動。感覺就如在該哭的場合,想哭但擠不出眼淚時的納悶。

窮小子迷失於大都市,不顧家鄉孤獨的母親;到發現母親為他所作的犧牲時,卻逃不過生老病死的命運。Lily Franky 的真人真事,到底還是令人感動;而作者對老媽的愛,當然是不容置疑的。但小說好像太在意感不感人,有些文字彷彿在向讀者說「是應該哭的時候了」。反是那位「有時」才出場,口沒遮攔的窩囊老爸,更叫人好奇他究竟在想甚麼。他和妻兒分開三十多年,完全沒盡一丁點丈夫和父親責任;但老媽臨終時,卻讓人看到老爸是真的愛她的。

其實雅也和老媽的生活,平淡道來,已是很感人的如煙往事。最真的感情,是不須明言,讀者也能自我領會的。正如中譯本封面封底花團錦蔟的讚詞一樣(「足以讓二十一世紀的日本視為驕傲的作品」「一邊讀著,一個人無法自拔的淚流不止」「毫無疑問達成了現代日本文化的新里程碑」);由衷的讚美,經過這樣舖張的宣揚後,都無可避免地成了名過其實的虛譽。

我是頗喜歡這本小說的,只因為聽了太多好評,才覺得應該可以更好。我想《東京鐵塔》長長的故事,拍成賺人熱淚的電視連續劇,會比較合適。

(二)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Philip Roth

***1/2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是「虛構歷史」的小說:假如1940年羅斯福總統不能連任;假如華盛頓獨善其身,不加入二戰;美國國內的猶太人,會受到怎樣的對待?

雖然是虛構,但書中的政治角色,是真有其人的。故事主線是首位橫越大西洋的飛機師Charles Lindberg,憑反戰主張,擊敗羅斯福當選總統。 Lindberg總統姑息納粹的政策,令國內漫延起反猶太人的風潮。小說是一個住在新澤西州Newark的猶太男孩的回憶。他回憶一家人面對的困難,回憶1940至1942年動盪的歷史。

小說好看之處,是現實和虛擬交錯;加上納粹背後操縱美國政局的驚天陰謀,讓人看得十分緊張。雖然說的是二次大戰,我相信Roth亦是在暗裡比喻今天美國的政治生態。二戰結果黑白分明,誰是英雄,誰在賣國,讀者都一清二楚。但小說裡民主黨人極力主戰,被共和黨人斥為危言聳聽的情節,拿來對照今天兩黨的立場,亦頗耐人尋味。在錯綜複雜的政治糾纏中,要分出誰對誰錯,無論在1941年還是2002年,都不容易。

這麼好的概念,作者也做了詳盡的研究,可惜故事結構有點令人無所適從。小說開始時是比較緩慢的家庭片段,中段是緊湊的政治動盪,到結尾卻好像力不從心,不了了之。本來想給四顆半星的書,因為結局的敗筆,要扣掉一顆。

現實中的Lindberg,真的發表過反猶太人言論。小說提到的褔特車廠創辦人Henry Ford,更曾在旗下報章散播種族仇恨;希特勒甚至說過「我們視亨利福特為美國法西斯運動的領導人(We look to Heinrich Ford as the leader of the growing Fascist movement in America )」。原來在戰前的美國,納粹的反猶太主義是有市場的,並不只是三K黨等一小撮極端仇恨組織的偏見。

還是悲觀的一句:不過是六十年前的事。我們能不能相信,在這歷史眨一眨眼間,人類突然有了不讓悲劇重演的智慧?


(三)



《Kafka 》- Robert Crumb & David Zane Mairowitz

*****

《Kafka》是一本漫畫,簡淺地介紹了卡夫卡的生平,他的創作動機,和他最著名的幾本作品。我差不多從來沒看過外國的漫畫書,只覺Crumb的畫風隱藏著一點兒超現實的神秘,很貼切卡夫卡的風格。(Crumb 是著名的漫畫家,記錄片《Crumb》,講述的便是他的創作經歷)。

Crumb的畫,和Mairowitz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分釋卡夫卡內心和其作品間的聯繫。Mairowitz說,世人把卡夫卡變成了一個形容詞(Kafkaesque),卻看不到除了荒謬以外,他的故事幽默的一面。他小說中流露的壓抑,和對絶對權力的服從,源頭是來自他兇惡的父親,和在布拉格猶太貧民窟渡過的童年。但作者慨嘆道,在被忽略數十年後,今天卡夫卡已淪為布拉格招徠遊客的商業噱頭。

對卡夫卡所知很少,認識的只得《Metamorphosis》,《The Trial》,《The Castle》等故事古怪離奇的情節。《Kafka》薄薄一冊漫畫,個多小時便看完;對他認識深了,便再也不敢故作高深地把Kafkaesque這字隨便說出口。也是時候拿起書架上那兩本封了塵,買了十多年還未看完的《The Trial》和《The Castle》了。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今天報紙的三段小新聞

明報是我每天必到的網站。不過平常看報,都是先看標題,再急速消化感興趣的內文。今天假日悠閒,難得仔細讀完全份網上版報紙,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內容。

(一)
李明博當選南韓總統,「這時代每人都應有CEO思維」,是今週最熱門的話題。CEO特首,香港曾經出現過;CEO總統,美國現在也有一位。做得好不好,見仁見智;我看主要還是看其人的能力,見識,和勇氣的。

說回明報。這是南方朔今天評論的節錄:

「對當代學術思潮有理解的,應當會驚訝的發現到,有關政治領袖的研究,它雖然曾是古典政治學的重要環節,但到了當代,這個問題早已由政治學和社會學裏抽出,而被企管學全面接收。而領袖學和領導學被企管學全面接收,這其實是個好現象,它意謂人們判斷領袖,不會陷溺在政治權威、政治制度、政治習慣、政黨競(鬥)爭、政治策略等模糊不清的陳腔濫調中,反而有了更寬廣而且更常識,也更符人性的標準。舉例而言,個人品德格調乃是當代領導學裏的重要課題,但在政治研究裏,有多少人會在碰觸這個被認為是老掉牙的問題?稍早前,美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學報《南大西洋學術季刊》在「倫理政治學專號」上就已痛切指出,當代政治及社會學搞多元、差異、分化,而且日益的脫道德化,已使得學術走進了非現實的死胡同,因而該專號上遂特別指出,要讓學術恢復它被尊敬的地位,人文社會研究必須重回倫理學,要有一種新的「價值習慣實踐上的觀照」(Nomoscopy)。近年來台灣政治人物的人品日濫,奧步(指骯髒的手段)似乎已成了許多人都習慣性的見怪不怪的伎倆,這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人文社會研究者批判反省,反而是企業家張榮發出面來辦《道德》這個新雜誌。這個現象難道不會讓我們羞愧嗎?」

問題(不能不用廣東話):你睇唔睇得明?

(二)
平安夜晚,文千歲夫婦會在伯利恆以粵劇報佳音。最近一期的國家地理雜誌,剛報導了伯利恆的近況。自以色列建立那連綿數百里的城牆後,伯利恆被孤立,人民生活過得很苦。東西互動,中外交流,是值得表揚的好事,或許可以幫助伯利恆的旅遊業(雖然沒有太多人會計劃到約旦河西岸旅行)。

這是報佳音粵劇其中的一段:

「求上帝拯救眾子民,主耶穌顯聖下降臨,來自伯利恆,天之驕子降世後,福蔭蒼生、齊共聽旨訓」

「救世立呀耶穌,來到約旦河,祂見約翰在河中,移步上前,相問。主耶穌,說道我們應盡諸般的義,主便受洗,在河心。魔鬼試探耶穌,它對主說道,若拜我為尊,富貴榮華,有分。我主耶穌,對魔鬼言道,你應拜我天父,你的真神」

中西合璧的傳道方式,是不是有點怪?不知為何,我總覺得有些太平天國,拜上帝會的味道。

(三)
培正中學實行手機教學,中一學生「一人一機」。這是很正面的新聞。與其千方百計禁止學生帶手機上學,靈活變通應用科技,才是正確的做法。

「培正中學校長葉賜添指出,本港學校難以推行科技教學,除了因為中、小學缺乏推行電子化教學的資源及配套之外,學校還要面對手提電腦「大、貴、耗電過快」的三大問題。該校去年起已在中一級試行手機教學,至今仍碰上不少困難,不過他堅持︰「(在科技教學上)要行得比人快。」

「葉賜添表示,一直希望學生能「一人一機」,作為學習工具,但由於市面的手提電腦太貴、太重又太大,加上用兩小時就會沒電,不能整天使用,故一直找不到適合的手提電腦;校方想過使用PDA教學,卻發現易出現亂碼,又難保學生會否攜帶回校;最後,覺得可以從手提電話入手︰「學生一定會帶手提電話出街,因為他們要打電話給家人朋友。」他指現時仍有許多技術困難,例如相信教師要花一段長時間,才能把現時的紙張講義,轉化為網上教材。」

感想:十八年前的一個下午,我在學校的電腦室當值;負責出入簽到記錄,和禁止同學玩電腦遊戲。那時早已學會電腦課教的BASIC語言,學校的電腦又陳舊,心裡是有點驕傲和不屑,覺得留在電腦室是浪費時間。加上那天酷熱,當值的電腦室冷氣不足;我看只得幾個同學在做功課,便溜到另一個冷氣充足的電腦室和同學聊天。可惜世事難料,老師偏在那十數分鐘內突擊檢查。我偷懶完畢,準備回電腦室鎖門之際,見到老師扳起臉等我回來,即場人贓並獲。結果,被他召到教員室訓話,曉以十分鐘「做人要負責任」的大義。

我只是想說,葉sir是一位好老師。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假期前雜感



假期在即,很多同事都提前請假過聖誕,工作基本是陷入半停頓狀態。既然沒公事可做,為了不浪費時間,便早下班幹點私人瑣事。

這幾天,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日子,四時半天便黑了。漆黑天空下著冷冷微雨,車輛滋滋濺過路上積水,街上滿是趕購禮物的人潮,很有點急景殘年的況味。

到洗衣店取回衣服,到影音店買DVD,再到超級市場買了很多食物。打算在下週飛回家過節前,閉關數天,睡和讀至不省人事。這一年實在買得太多,讀得太慢;因此立定決心,長假裡一定要償一償堆積如山的書債。

去年說過,2006是失敗的一年。回首2007,勉強可以說句不過不失。工作上,漸漸明白身處的位置,掌握到甚麼可以做,甚麼是能力以外的妄想。家庭上,和家人相處時間多了一點點,關係也稍微融洽了一點點。雖然生活和感情上,很多事情仍然不知何去何從,但展望2008年,後市還是審慎樂觀的。

忽然想到,因為寫blog的緣故,這兩年時間好像過得比前快了。翻看舊文,很多歷歷在目的思緒,原來已是一年多前的事。

文字捕捉了一瞬即逝的心情。文字的記認,亦令流逝的日子,有了遠近不同的層次。

就如平地上趕路的旅人,當四周是一樣的樹林田野時,他不覺一路上僕僕風塵。到站在山丘上,回頭望見村莊炊煙;才猛然醒覺,來時路已遠,是時候歇息了。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Juno》



兩個多月沒在戲院看過電影了。聖誕前夕,很多新片上映,卻沒甚麼好的選擇。《I am Legend》等特技大片是不用考慮了,等了很久的《The Savages》還未上映,《Atonement》又想待讀完小說才看電影。結果,選了齣輕輕鬆鬆的喜劇《Juno》

未成年少女懷孕的故事,拍了又拍,已是了無新意。想不到電影卻是出乎意外地好看,不但好笑,亦很感人。

《Juno》的故事很簡單。十六歲的少女Juno ,胡胡塗塗和小男友Paulie發生關係而懷孕。Juno知道自己無能力照顧嬰兒,所以打算把孩子交給別人領養。她和好友在報紙廣告中,找到一對不育的夫婦Vanessa和Mark。Vanessa極渴望當母親,Juno和父親跟他們見面後,決定把孩子交給他們撫養。電影敘述Juno在懷胎的一段時間裡,和父親,繼母,Paulie ,Vanessa與Mark各人的關係。

未成年懷孕的情節,一不小心便會變成陳腔濫調。《Juno》卻拍得不落俗套,不是平面化的公式計算。Juno公開有孕「惡耗」後,父母沒有發怒責罵,只是默默支持她的領養計劃。Vanessa和Mark在完美的外表下,是各自的缺點,和一段不能補救的婚姻;但二人都是值得同情的。電影末段,當觀眾都以為Juno不會放棄孩子,整個領養計劃會告吹時,劇情卻沒有期待中的轉折和煽情,只是帶點遺憾地終結。

電影中最難處理的,是Juno和Mark的關係。其中的一幕,差點便淪為中年男子跟懷孕少女離家出走的鬧劇。幸而導演沒有大做文章,只是含蓄地交待了一份未算越軌的感情。

Juno伶牙俐齒,看似倔強,有主見;但其實她心裡是害怕的。她和Paulie這對小情人,經歷過考驗後,能在錯誤中重新找到對方,繼續發展純真的感情。Ellen Page 演活了這個可愛的角色,是整齣電影的靈魂。戲中的Juno,一臉稚氣;原來現實裡,Ellen已是個二十歲的成年人。

一樣是不正常(dysfunctional)家庭喜劇,一樣是唇槍舌劍的對白,相信很多人會拿《Juno》和去年的《Little Miss Sunshine》比較。兩齣都是很好的電影,但我覺得《Juno》更令人感動。《Little Miss Sunshine》的小選美是太過誇張,不放棄夢想的主調也有點空泛。相比之下,少女Juno面對的抉擇,和她跟身邊每個人的關係,是活生生的感情,觀眾會更有共鳴。

Juno產子後,在醫院的床邊,爸爸輕輕對她說的一句話,我想便是電影的訊息:

“Someday, you will come back here, on your own terms”

現實往往是一團糟,人人都會犯錯,都會遇到沮喪的難關。但只要我們懷著赤子之心,不要失掉對「人」的信心,最後一定能找到重生的機會,繼續追尋自己的人生。

Sunday, December 09, 2007

2008大選序幕戰



2008年,是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年。民主共和兩黨的提名戰,現已進入高潮。到一月初,初選投票便正式開始。

美國的選舉制度十分複雜。我們在電視上見到兩黨候選人針鋒相對時,已經是大選的尾聲。其實,選舉工程最漫長,變數最多的階段,是爭取黨內提名的序幕戰。有意參選的政客,早在兩三年前已開始招兵買馬,籌款備戰。

初選的程序,每州也不同。主要是由州內黨員投票,決定支持那位候選人。待五十州投票完畢,黨會在七,八月左右舉行黨大會(convention)。各州代表(delegates)聚集一起,推選出被提名人(nominee),代表該黨在十一月角逐總統。大會中,代表會投票支持所屬州份的初選勝出者。人口較多的州份,黨代表多些,票數便多些。

整個過程,每州也有份參與投票,驟看似很公平。可是,由於初選日子有先後之別,候選人們集中火力爭奪的,永遠只是最早舉行初選的Iowa(愛荷華)和New Hampshire (新罕布夏)兩州。只要先聲奪人,被媒介塑造出勝利者形象,餘後的初選便無往而不利。

事實上,歷屆最先數州初選後,落敗者通常都會識趣退下,不會堅持到底。此舉是為了保留政治資本,避免樹立太多敵人。因為勝出的總統被提名人,往往會在落選者中挑出副總統搭擋。所以,其餘州份的初選,和夏天的黨大會,只是裝飾門面,為黨造勢的政治騷。

揀選總統候選人的重任,落在Iowa和New Hampshire兩個小州身上,是否對其它州份不公?我覺得,這是個折衷的辦法,很難說公平不公平。假如全國都在同一天初選,候選人一定只會著眼加州德州等票倉,不會理睬Iowa和N.H.等小州的些微選票,一樣是不公平。

其次,美國幅員遼闊;全國性的選戰,打的是電視廣告攻勢,爭的是新聞曝光率。現行的制度,強迫了候選人到較小的城鎮落區拉票,至少能令政客暫時放下身段,走出鏡頭外和人民接觸。

這屆初選,競爭是少有地激烈。共和黨領先的,是知名度最高的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但近月聲勢卻被相貌英俊,信奉摩門教的Mitt Romney蓋過。不過,可能保守派基督徒始終接受不到摩門教徒當總統,這星期,身為浸信會牧師的前Arkansas州長Mike Huckabee又開始冒起,。

民主黨方面,是大熱希拉理和黑馬Barack Obama之爭 。論知名度,希拉理可以說是史上最出名的總統候選人。不過她的名氣,和過去十五年的歷史,亦是一個包袱。討厭她(或討厭她老公)的人,對她的看法不會改變。不討厭她的,或許會感到厭倦,不希望八年後又是同一對夫妻入主白宮。

Obama是政壇新星,沒經驗,也沒包袱,看起來有決心改革的朝氣。本來,希拉理最大的賣點,是美國第一位女總統這歷史里程碑。但Obama若當選,便是第一位黑人總統,背後的歷史意義更巨大,社會影響更深遠。近日Obama在Iowa州的民調中有領先趨勢,這個週末,更破天荒請來地位超然的名嘴Oprah高調助選。雖然希拉理全國選情仍然看好,卻也可能會有不測。

我是傾向支持希拉理的。當年,她以第一夫人身份領導的醫療改革方案全軍覆活,我認為她是心有不甘,打算當選後捲土重來。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希拉理比其他人更清楚,怎樣才能改革美國病入膏肓的醫療體制。

另外,不管你怎看前總統克林頓的人格,也得承認他是個有能力,有魅力的領袖。希拉理(應該稱她為克林頓議員。先入為主,改不了口)一旦當選,克林頓便是枕邊輔政的First Husband。Vote one get one free,誠物超所值也。

看共和黨布殊總統留低的「功績」,只要不發生911般的驚天突變,2009年民主黨應可順利進入白宫。無論當選的是希拉理或Obama ,都將會是美國政壇劃時代的新一頁。

說到美國政局,便長篇大論寫了千多字。其實我沒有投票權,不過在瞎說一通,「吹水」而已。

Wednesday, December 05, 2007

索多瑪城



臨近聖誕,又是讀聖經的好時光。

小時候讀的是中文和合本聖經(「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和合本用的是二十世紀初的白話文,很多經文的意思,其實都不是很明白。

不過聖經科只求背誦,明不明白並不是重點。後來學校改用現代中文譯本(「 我們在天上的父親,願人都尊崇你的聖名」),感覺反而有點怪怪。

英文版的聖經,倒是從未認真看過。前天到書局選一本作參考用時,看到ASV \ NCV \ NLT \ NET 等等代號,才曉得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版本。結果選了NKJV版,貪其文筆較古樸,但用的又不是thou \ art \ thy \ thine的古字。回到家中,很認真地由創世記第一頁看起。

還未到出埃及記就放棄了。

───

創世紀裡家傳戶曉的故事,如亞當夏娃的禁果,挪亞方舟,巴別塔等,說的都是上帝如何懲罰世人。

有些故事,則充斥著天上人間的你虞我詐。

亞伯拉罕(Abraham)老來得子,神試驗他,命令他殺掉兒子以撒(Issac)去祭祂。卻在千鈞一髮之際,才派天使來說,其實不過是和他開開玩笑。跟著如斯老闆,伴君如伴虎,真是日夜提心吊膽。

又如以撒的幼子雅各(Jacob),聽從母親之計,披羊皮在手假扮毛茸茸的哥哥以掃(Esau),藉此騙得年老眼昏的老父的祝福。詭計騙來的祝福,卻一樣有效;雅各最後搖身變成以色列,子孫萬代開枝散葉。

但雅各也是騙局的受害人。為了娶漂亮的拉結(Rachael)為妻,他甘願服事她父親拉班(Laban)七年。好不容易捱過七年限期,拉班竟在洞房花燭夜掉包,換了醜陋的大女兒利亞(Leah)進房。奇就奇在,雅各要到清早完事後才發現貨不對辦。迫於無奈下,要答應拉班再多服事他七年,才能娶得美人歸。

───

不過,創世紀中最精采的一個故事,學校是不會教的。

那是索多瑪城(Sodom)的故事。

神有感於索多瑪和蛾摩拉(Gomorrah)兩座城市罪孽深重,派遣兩名天使去毀滅二城。住在索多瑪的羅得(Lot,亞伯拉罕的姪兒),知道天使大駕光臨,便熱情款待兩位貴賓回家。

然後,怪事發生了。索多瑪城老老嫩嫩的男人,一聽到消息,就包圍了羅得的房子,大叫:

“Where are the men who came to you tonight? Bring them out to us that we may know them。” (Genesis 19:5)

天使是男性,”men”指的是兩位天使;而舊約聖經中,“know”是性交的代名詞。索多瑪果然是個瘋狂的城市!

羅得以一敵眾,跟慾火焚身的索多瑪市民討價還價:

“I have two daughters who have not know a man; please, let me bring them out to you, and you may do to them as you wish“(Genesis 19:8)

為了保存天使的貞節,羅得竟不惜犧牲兩個女兒的貞操,索多瑪的居民卻不領情。最後還是天使們出手,施法令暴徒們暫時失明,才不至被蹂躪。

至於蛾摩拉的居民犯了甚麼錯事,聖經沒有描述。它和索多瑪一樣,在一片硫黃火海中被神毀滅了。

故事還有兩段插曲。一是羅得的妻子,不聽天使訓誡,逃亡時八卦回頭望了一眼,便無辜變成了一根鹽柱。

二是羅得和兩個女兒逃亡到山洞。女兒們眼看四下無人,擔心的不是生計或人身安全,而是無人能為父親傳宗接代。於是,大女兒想了個妙想天開的計策:

“Come, let us make our father drink wine, and we will lie with him, that we may preserve the lineage of our father” (Genesis 19:32)

當晚,她們灌醉父親後,姊姊便和不醒人事的羅得睡了。翌日妹妹重施固技,也和他睡了。然後二人如願以償,各自懷了父親的骨肉。

???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其中所蘊藏的啟示,我等凡夫俗子未必能參透。但以今天的世俗眼光來看,索多瑪的故事,真是令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

───

後記一:圖中的油畫是Orazio Gentileschi的“Lot and His Daughters”,現存洛杉磯Getty Museum

後記二:發現了這個Lego版聖經故事網站索多瑪羅得和女兒)。笑破肚皮之餘,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像力。

Sunday, December 02, 2007

雪花亂墜



常聽人說,感情如沙,愈用力捉緊,它愈快從指縫間溜走。

逐漸明白到,記憶也如細沙。我們記得的,不過是主觀的零碎片段;每回想一次,印象便變質一次。愈想用力記住,便愈快忘掉真實的片段。

時間一久,我們會懷疑,昨天的哭笑,是不是腦海中虛構的回憶?然後一天,連那是不是曾經發生過,也不是太肯定了。

日夜縈繞的,竟是從未觸碰過的溫柔。

───

生性懶惰,不愛玩,沒特別嗜好,沒運動細胞,沒藝術天份;卻喜歡甚麼類別的書,都拉雜看一點。

好聽一點是求知慾強,實則是自卑。懂得的實在少得可憐,只好迫自己囫圇吞棗地多看一些。

漸漸習慣了,不論科學藝術政治宗教歷史娛樂,古今中外,有用沒用,中文英文的,只要稍感興趣,也來者不拒。

花時間讀無謂的書,轉頭便忘掉一大半,只為滿足一點點的好奇心,真的不划算。長此下去,也不是辦法。以有涯逐無涯,殆矣。

是時候學習先過濾才吸收,不能再讓腦袋overload了。

───

人生,是有一定的步驟的。

某時某刻,便當戀愛結婚生兒育女,讀書工作供屋投資退休。這是前人經驗累積的智慧,從前不相信,現在不得不接受。

但為何總是有點不情不願,格格不入?近來腦裡常出現的一句歌詞,給了一點線索。

「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

因為,這是「他們」的世界。

原來到了今時今日,內心最深處,仍然把自己視作一個小孩子。複雜的花花世界裡,我是個局外人,只可遠遠觀察,默默了解。

當然,在現實裡,這是個不能隨便告訴別人的秘密。

───

冰冷的下午,城市正下著入冬後的第一場新雪。

泡一壼咖啡,一邊看雪花飄舞,一邊說著漫不經心的夢囈。感覺,還挻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