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9, 2008

地球大追蹤

途上沒時間寫些甚麼,不如來個地球大追蹤吧!不日更新。








Tuesday, April 01, 2008

小小明星

昨天買了新電話,今天晚上,便花了個多小時,把喜愛的唱片歌曲 sync 到電話上。

弄到深夜一時多,累得眼也睜不開。躺在床上,準備試一試機,然後在歌聲中入睡。

十分鐘後,shuffle 選來了這首歌:

  Little star 跟你飛 不需給我什麼傳奇
  Shining star 請給我光 來尋回從前漏眼的欣喜

  小明星 繁華相比 會發現誰值得不捨棄
  小小明星 原來再珠光寶氣 無法 代你

  Little star 給我飛 光得不需要 什麼傳奇
  Shining star 多少世紀 才明瞭悠閒是最終福氣

  一天流星 與你相比 會發現凡事有著限期
  小小明星 原來再珠光寶氣 無法 代你

  小小明星 凡人拍不出的戲 令我 沒法 忘記

這首歌,是電影《流星語》的主題曲。印象中,電影不過不失,歌也不是街知巷聞的名曲。但在 Leslie 後期的作品中,這首淡淡的小明星,是我最喜愛的歌曲。

小明星\繁華相比\會發現誰值得不捨棄...不耀眼的星星,最平凡的夢想,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福氣。可惜,我們總是只見珠光寶氣,過後也尋不回從前漏眼的欣喜。

林夕短短百多字,看似輕描淡寫,卻是字字刺入心扉。這晚再聽,仍是不能自已,怎也睡不著了。

張國榮當然不是小明星,但每聽他的歌,往往也令人「會發現凡事有著限期」。

尤其是在今天。

Sunday, March 30, 2008

唉!瘋了

臨遠行前數日,「只」用了兩年的手機卻不遲不早壞掉,螢幕一片空白,藥石無靈。

平日工作中處理的,是最尖端的科技;但日常生活裡,對各樣科技產品卻是敬謝不敏。家裡的電視,是十多年的老古董;iPod/MP3 機從沒擁有過;貪新鮮買的 Wii,兩個月後就送了給表妹。

就是不可或缺的電腦,十年來,用的都是偷取公司剩餘物資,拼湊而成的二手貨。除相機之外,幾年來,沒買過一部半部新產品。

但人不能一刻沒電話傍身,自然要馬上買部新的手機。工作上需要簡單的PDA功能,又想試試隨時隨地回覆電郵的感受,因此,打算選一部普通的 Smartphone 或 Blackberry。

到店舖一看,選擇也頗多 。


收放電郵,Blackberry 應是最好的。而且是敝公司認可機種,機價月費可以「稟公辦理」。不過,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阿公」隨時午時三刻來一封「家書」,到時候,便沒有不接的藉口。


HTC 和 Motorola 是 Windows Mobile,功能是夠是夠了,外型卻好像笨重了一些。


Samsung Blackjack 是近期的熱門。機身小巧,屏幕雖然較細,但價錢則十分動人(兩年合約加 rebate 後,機價只需美金九十九)。

瑪門壓倒一切的大原則下,這決定,看來是個"no-brainer"。

不過,在 Samsung 的旁邊,是這一部東西。



雖然已立下決心,不理睬它的拋眉弄眼,但還是忍不住再次觸碰它,撫摸它,反轉再反轉它。

和隔鄰一系列面目模糊的電話相比,那感覺,有如穿梭時空,由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躍走進廿一世紀。

但我知道,它不是3G,它的藍芽形同虛設,它不能安裝其它軟件,它電池表現平平,它沒GPS功能,它貴三百元。最致命的,是它是接不上 Exchange Server。還是乖乖放下吧。

然後,售貨員走過來說:蘋果將會推出連接Exchange 的軟件。

始終,難逃一刧。



唉瘋了!

Saturday, March 22, 2008

娃娃看天下



公私兩忙,blog 也被丟空了一個多星期。很想寫點東西,卻不知寫甚麼才好。

不如延續上篇的題目,談一些孩提時想過的古怪念頭。

小時候,膽小怕事,遲遲鈍鈍,完全是「一舊飯」的模樣。和現在活潑伶俐,口舌便給的小孩相比,真是相形見拙。

以下的幾個問題,在大約五,六歲時,困擾了我好一段時間。心中不明白,不敢問,也不知應該問誰。那沮喪的心情,到現在還有記憶。

───

數字題

大人們日常說話中的數目字,經常令我大惑不解。那些「唔三唔四」「亂七八糟」「八八卦卦」,全無準繩可言,令人無所適從。

清楚記得,第一次聽到媽媽說「打醒十二分精神」時,我是感到很無可奈何的。我明白媽媽的意思;但是,叫別人高警覺,為甚麼只得十二分,不是「打醒一百分精神」?

成年人的世界,完全不可理喻。

───

家計題

家計會計的是甚麼數,小孩子當然不可能明白,但我很喜歡這個廣告:



我覺得,女主角碰到蘋果時,眼珠打轉的樣子很好笑(用今天的語言,應是「好天真及傻」)。

然而,心思思,到底有件甚麼事?我想,我應該是問過別人的。因為隱隱了解到,這是個「不良」廣告。小孩敏感,聽見大人們含糊其詞;雖然不明白,也能領會到不要再多問。

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個廣告是曖昧隱晦得有點兒滑稽。心思思嚐禁果,是克不容緩,十萬火急的大事,誰還有心情和家計會猜謎語?

最可笑的是,我以為「遇宜蘭」是卡通中那個女主角的名字。沒辦法,三個字都看不懂呀!

───

卡通題

小朋友喜歡看卡通,我也不例外。不過,看過甚麼,最喜歡那一部,早已忘得七七八八(為甚麼不是八八九九?)。

那時候,心裡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看卡通片時,為何我會知道那是卡通片?

卡通和劇集不同,誰也看得出來。卡通是畫的,劇集是真人演出的,這點我也明白。可是,我解釋不到兩者在電視機上的分別,只矇矓感覺到,卡通片看起來比較「簡單」一些。

甚麼是簡單,甚麼是複雜,卻完全說不上邊。

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殊不簡單。原來,在《Toy Story》出現前十多二十年,小小腦袋己經在思考 Ray TracingPhong Shading 等 3D 動畫技術了。

───

哲學題

讀幼稚園時,我曾以為自己是個與別不同的怪人。

因為,不知道何時開始,腦裡常常有一把聲音和自己交談。肚餓了,它會說「快去找東西吃」;悶壞了,它會問「甚麼時候才下課」。

我很懷疑,別人是不是也會聽到這把聲音。但我怕這個「怪病」被發現,所以一直不敢發問。

實際上,也不知從何問起。(「即係呢...好似有個人係你個頭入面,有時同你傾下計...咁樣囉。」,是不是很麥兜?)

最近看雜誌,讀到近年被發現的鏡子神經元(Mirror Neuron),才記起這把神出鬼沒的聲音,和它曾經帶來的不安。

我認為,這把聲音,是人的自我意識。能夠「聽」到這把聲音,是表示已經了解到,「我」是個和別人不同的獨立個體...咁樣囉。

───

小時候我想,世界這麼複雜,這麼多的問題,老師不教的話,將來長大了,都不知怎樣去逐一找尋答案。

果然,世界真的很複雜,學校教的也真的很少很少。

但估計不到的是,對身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會練就一身「視而不見」的好武功。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這雙手雖然小

先去片:

Tot shocks parents by reading



(各位母親大人,係唔係睇到流口水?)

我奇怪,小 Elizabeth 聽覺正常,爸爸媽媽(二人都是語言治療師)為何要教她手語?在網上搜尋,才發現,嬰兒手語是一門大生意。

嬰兒對雙手的運用,比控制聲音的能力發展得早。因此,經過教導後,未懂說話的嬰兒也可以利用手語和別人溝通。網上有很多「成功例子」,說未滿一歲的幼兒,已懂得「說」出「肚餓」「想睡覺」等內心思想。

據說,學手語的兒童,因為比別人更早接受抽象思維的訓練,長大後語言能力會比較優勝。這一點有些科學根據,我是相信的。Elizabeth 就是個證明。

不過反對者說,這並非手語的功效。他們認為,肯花心機和時間教孩子手語的爸爸媽媽,當然是比其他父母更注重和子女溝通的重要性。小孩長大後表達能力高,是他們耐心的成果,和手語無關。

望子成龍,中外皆然。從前,我很討厭那些迫孩子學這樣那樣,把子女時間表擠得密密麻麻的家長。覺得他們是犧牲小孩的快樂,去成全自己的優越感。

現在卻覺得,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他們的出發點畢竟是善良的。他們不過被社會環境影響,錯誤地把「競爭力」和「快樂」劃上等號吧。快樂是要學習的,但琴棋書畫。英語手語,不過是一個過程。孩子們真正要學習的,是溝通,自信,和好奇心;是怎樣做一個快樂的人。

最近忽然對兒童成長的事情很感興趣,其至在做「假如有了小孩子,應該怎樣去教育他/她」的白日夢。雖然一向很喜歡小朋友,但也有點懷疑:是不是雄性動物也有一個生理時鐘,時間一到,便會響起警號?

可惜,由A點到B點,中間是條迂迴曲折,攀山越嶺的彎路。不知還要走到何時。

(標題偷用了別人網誌的大名,在此說聲對不起!)

Saturday, March 08, 2008

週末網上行

星期六下午,打開電腦,在網上周圍逛逛。第一站,是跟進美國的選舉形勢。

自從超級星期二後,眼看奧巴馬勝局己定,已沒留意民主黨的選情。但希拉莉絕處逢生,令選情再次升溫。既有戲可看,便要惡補錯過了的政治新聞。

K 所言,兩派之間,主要是 Math 和 Momentum 之爭。初選已近尾聲,單看數字,希拉莉怎也追不回落後的百多個 delegate。但制度沒要求八百名獨立的 super delegate 一定要順應民意,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合意的候選人。他們將是希拉莉的唯一希望。

其實民意屬誰,亦是鬥得難分難解。奧巴馬贏得大量中西部(Idaho, Iowa, Nebraska, Utah, Kansas)和南部(Alabama, Virginia, Louisiana, Georgia)的支持。可是,這些州一向是共和黨重鎮,民主黨無論派誰上陣,都不可能在十一月勝出。希拉莉則保住了加州,紐約州,新澤西州,麻省等民主黨大州。而在兵家必爭的三大 battleground states 中,希拉莉贏了 Ohio,也在 Pennsylvania 和 Florida(假如重選的話)暫時佔優。誰最能代表民主黨利益?要看兩邊怎去遊說一眾 super delegates了。

一如傳媒所料,選舉拖得越長,兩營的手段便越骯髒。連標榜原則的奧巴馬營,這星期也放下身段,和希營埋身肉搏。一時之間,他說她是怪物,她把他比作 Ken Starr;他要她出示報稅表,她質疑他是和嫌犯有秘密交易;她說他向國人說一套對外國卻說另一套,他說她把照片變黑了是種族主義...

各式各樣的指控和謠言,看得人頭痛。第一站,就此打住。

───

奧斯卡塵埃落定,《No Country for Old Men》勝出,算是眾望所歸。老實說,看完這部電影後,雖然未如Alex 般要出中指,也是有點兒一頭霧水,「唔知佢想點」。我不抗拒 Coen 兄弟和觀眾捉迷藏,也接受隱晦的伏線,但就是投入不了《Old Men》的世界。Javier Bardem 的殺手固然一絕,但用他來”juxtapose” Tommy Lee Jones 對年老的恐懼,我覺得效果只是一般。

相比下,我更喜歡《There will be Blood》。最後一幕的 Milkshake 和保齡球樽,跟《Old Men》一樣怪誕,卻是從實反映了Daniel Plainview 在孤獨中陷入瘋癲的精神狀態。

一個是強迫人「估公字」的殺手,一個是用特長飲管偷飲別人奶昔的大亨,如 Jon Stewart 在奧斯卡開場所言:Does this town need a hug?

想到這兩齣戲,全是因為看到 Saturday Night Live 這個 sketch。SNL近年水準十分不濟,但這一段,又真的很好笑:



”I’ve abandoned my child! I’ve abandoned my boy! I’ve abandoned my child! Oh, here he is. ” 哈哈!

奧斯卡中,最大的驚喜,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影后 Marion Cotillard 。在《La Vie En Rose》中,怎也看不到她原來是這麼美艷。

這是她在頒獎禮的花絮片段。在後台,Marion 震抖得說不出英語;在記者會上,她詢眾要求唱了兩句 Piaf 的“Padam Padam”(唱得還真不錯):



"Oh, it's longer here." :)



真情流露的 Marion,有一種很 genuine 的氣質,十分惹人好感。希望她繼續專注法國電影,不要全身投入荷理活這個大染缸。(有可能嗎?)

───

第三站,也和奧斯卡有些微關係。首先要作一點人物介紹:

Matt Damon:不用介紹。

Ben Affleck:也不用介紹,Matt Damon的好友。

Jimmy Kimmel:ABC 電視台深夜 talk show ”Jimmy Kimmel Live! ”主持,跟 Matt Damon有點「恩怨」。

Sarah Silverman:Comedy Central 搞笑節目“The Sarah Silverman Program”主持,Kimmel的女朋友。

故事起因,是 Jimmy Kimmel 在節目裡,經常會在完場時說「對不起 Matt Damon,我們時間不夠...」,故意不訪問 Matt:



為此,二人結下不大不小的私人恩怨。相信 Matt 早想報復 Jimmy 對他的羞辱。

不久前,Jimmy 的女友 Sarah Silverman 在他節目中出現。訪問中,Sarah 終於公開了 Matt 的復仇大計:她跟 Matt Damon 搭上了!

二人並且製作了一個MTV,向全世界公開“I’m f@@king Matt Damon”的事實:



被情敵這樣公然奚落,Jimmy 的心傷,可想而知。不過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暗中計劃如何報復。

結果,今年奧斯卡典禮後,Jimmy在他的特備節目中說:“If you take something I love from me, I’m going to take something you love from you.”

Jimmy 回贈 Matt 的,就是“I’m f@@king Ben Affleck”:



MTV中,星光熠熠,客串的包括 Brad Pitt,Harrison Ford,Robin Williams,Cameron Diaz。

被 Jimmy Kimmel 橫刀奪「愛」後,暫時未知道 Matt Damon 下一步會採取甚麼行動。

(荷理活的A-listers,都幾玩得!)

Thursday, March 06, 2008

不語似無愁

我看的網誌很少,訂閱的更少,羊狼的「凝望」是其中之一。

留意羊狼的文字,是因為她弱聽的障礙,也曾經在她那裡吐過一兩句「同病相憐」的苦水。其實,她經歷的困難,比我大得多。現在想起,仍有點慚愧。

在網誌上認識的羊狼,是個十分十分聰明的女孩。敏感的她,雖然偶然會抱怨命運,但從字裡行間可感覺到,她正在積極面對困難。

前幾天看到新聞時,有數秒時間,心裡是不祥地想起她的。但記得,她不久前還興致勃勃地談過中文大學的新工作,新聞裡又沒提及中大,所以沒放在心上。

直到今天,才在網誌看到她姐姐的說話

「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沒有人能看得穿另一雙眼睛背後的惶恐和悲哀。我相信,羊狼是想清楚的,是這社會未能容許她想得更清楚一些。

再見了。

Wednesday, March 05, 2008

Bitch is the new black!



在辦公室待晚了,回到家裡已是九點多。突然記起,今天又是美國總統的初選日。一邊打開電腦,一邊心想:msnbc的標題,會是希拉莉退選,還是奧巴馬當選?

結果兩樣都不是。希拉莉在Ohio和Texas勝出,民主黨這場馬拉松選戰,至少還要再拖兩個月。

雖然我支持希拉莉,但奧巴馬氣勢如虹連下十一州後,早已放棄了對她的希望。其實奧巴馬聰明,有魅力,口才出眾,是個出色的政治家。缺點是言論空泛了一點,聽了半年,都是如出一撇的”Hope”, ”Change”, 和”Yes We Can”。

不過我最介意的,是奧巴馬支持者的狂熱程度。不知為何,每當見到群眾因為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而如痴如醉時,心中會自然地響起警號。奧巴馬的形象,是太過救世主(messianic)了。請看看他網頁的設計(右圖):發光的奧巴馬普照美國大地,呼喚國民“I’m asking you to believe”。我覺得十分的不對勁,但願是個人的偏見。

然而,希拉莉暫時止了血,我又不覺得很高興。因為,雖然心裡希望希拉莉當選,但更希望的,是民主黨能重掌白宮。如今惡鬥過後,就算希拉莉能贏,也必定損失大量奧巴馬支持者和中間派的票,在十一月未必能鬥得過John McCain。

有人說,這場選舉可能要到八月的黨大會才分勝負。若是真的話,那將是民主黨的一大悲劇。八月底才決定候選人,只剩八個星期拉票,人家共和黨卻部署了整整半年時間。到時候想要勝出,只能靠真的救世主。

明天的報章,一定又會專題探討希拉莉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我卻認為,這次她能挽狂瀾於既倒,最應該多謝的,是上星期 Tina Fey 於 Saturday Night Live 中那一句

“It’s not too late, Texas and Ohio. Get on board , bitch is the new black!”

Sunday, March 02, 2008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廣義相愛論



有些書,讀完後會有開竅的感覺,讓人從新的角度看這個世界。《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便是這樣一本書。

甚麼是愛?人為何需要愛和被愛?恐怕是有史以來,人類問得最多的問題。情為何物,由古到今一直是詩詞小說,音樂電影等藝術領域的重點課題。隨着neuroscience迅速發展,科學能否解釋人類的愛?這便是三位醫生在書中探討的題目。

作者們指出,「情」不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感情是群居動物不能缺少的求生本能。控制感情的邊緣腦(Limbic system),是哺乳類動物的共同特徵。這也是人能和狗(或貓,馬,猩猩)交流感情,卻不能和烏龜交流感情的原因。

感情是最原始的溝通途徑。在沒有文字語言和互聯網的時代,人與人間,只能依賴最基本的感覺來溝通。但是,這種通過limbic system互相傳達的訊號,是不受意識控制的。

人類比其它動物持別之處,是發逹的大腦「新皮質」(neocortex),讓我們能抽象思考,和擁有自制的能力。因此人的感情受更多因素影響,但本質上,人和人間limbic system的聯繫,跟其它哺乳動物一樣。我們能夠操控的,是掌握理性思考的neocortical brain;而發放和接收感情的,是不受意識控制的limbic brain。所以,用邏輯去左右感情,永遠是徒勞無功的。

愛,是兩個相同「頻率」的邊緣腦互相交流時所產生的共振(limbic resonance)。

不過,不能控制,並不代表感情是天生的本能。恰恰相反,人類溝通感情的技巧,是學回來的。但那不是學校或self-help書能教授的知識。訓練limbic system,靠的主要是小孩和人接觸時,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智慧。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一書的重點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關係,是日後他感情「功能」能否成熟發展的最大原因。

書中舉了不少例子,證明嬰兒一出生便藉着和別人溝通,去學習生存的技能。原來睡眠中的嬰兒,會從母親的呼吸聲中學懂呼吸的節奏。完全不讓嬰兒和人接觸,他是會夭折的。

又例如:小孩學行時跌倒,覺得痛會哭,不覺痛便繼續行。可是,在痛和不痛間,孩子怎去判斷有沒有危險?答案是:他會留意媽媽的反應。如果媽媽表現出緊張的情緒,他便知道要信任媽媽的感情,不會走得太快太遠。

作者們對上世紀佛洛依德理論深惡痛絕,認為他荼毒了數代人。他們認為,父母要明確表達對子女的感情,孩子才能在徹底的交流中學習成長。原本我一向認同的那套「BB哭時不能立刻理睬,要讓他學會獨立」賞罰制度,早已過了時。

父母是孩子感情系統的導師。受到正確感情訓練的小孩,長大後,才有和人融洽相處的自信和能力。相反,不能清晰接收父母訊息的小孩,會變得多疑,變得不懂處理和別人的感情。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一書說明了,感情不受意識主宰,只能潛移默化;時間是建立感情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對情人,對子女,對父母的情,都需要一點一點地去學習和摸索。

我們常常抱怨「當愛變成習慣」。其實,能變成習慣的,才是真的愛。兩個人初相識時碰撞出的火花,只是因;那份「不經大腦」也能坦然相處的信任和默契,才是果。只是人類太過聰明,才把事情弄得一代比一代複雜,一代比一代困難。

買這書時,還以為是本談男女感情的心理學書,萬料不到原來是一本育嬰指南!看完了,把書收起,將來或者,或者有用得着的一天。

交代‧拍掌‧叫囂

http://hk.news.yahoo.com/080302/12/2ps9y.html

在沈殿霞的追思會上,鄧光榮公開要求沈的前夫鄭少秋上台交代,多年來是否有理會肥姐和欣宜。

鄧光榮在台上質疑,為何欣宜有父親如無父親,要求鄭少秋上台交代,台下有部分人拍掌。

鄭少秋與欣宜一同上台表示,作為一個父親,當然會給予愛,盡量做好做因親的本分。多年來未能好好照顧欣宜,是因為肥姐將欣宜送到加拿大 ,而他就要為口奔馳。

他又指出,在聖誕節和新年前後,他經常致電欣宜予以安慰、表示支持。他當時曾約欣宜見面,但欣宜因為想多陪母親,未有外出。他亦曾提出探望沈殿霞,但因為欣宜認為,母親每次有人探望時都會勉強支持,過後反而會更辛苦,因此他最後未有往探望。他又承諾,今後會更好的照顧欣宜。

鄭少秋發言時,場會內不時有人叫囂。

唉,真係全部痴x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