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7, 2010

《盛世》



第一次看到《盛世》的介紹,已很想讀這本小說。等了半年,終於按捺不住,把書買了回家。(在外國買中文書,可不是普通的貴。)

小說應該算是不錯的。但因為對它有期望,讀後,反感到有些失望。

《盛世》的故事,發生在 2013 年;世界經濟崩潰,唯獨中國一枝獨秀。主角老陳,是個曾在中台港美生活的文化人。他以前半生的名氣,在北京過着舒適的半退休生活。

一切欣欣向榮,全國洋溢着一股難以明狀的幸福感;而對盛世前的往事,人人都記憶模糊。文革,也只剩下陽光璨爛的懷舊回憶。

小說的前半部,以老陳為中心,扼要地寫出「世界經濟進入冰火期,中國盛世正式開始」後,中國大陸的昇平景象。

可惜,故事發展到一半,除了老陳和他的愛人小希,還加入了追查盛世真相的方草地,和失眠的國家領導人何東生。討論的除了政治經濟,還包括宗教問題,網絡文化,民間維權;變得有點兒失焦。

到了最後五十頁,領導人何東生把全球政經形勢,和「冰火盛世計劃」的前因後果娓娓道來,猶如一人自顧自在講課。我只能說,那是我最討厭的小說結局方式。

不過,我頗喜歡《盛世》最後留下的一個懸疑:連國家領導人也解釋不到,為甚麼全國人民會集體失憶,完全忘掉從前的黑暗日子。

我想,作者的意思是:只要社會穩定,人民嚐到甜頭,政府不用大費周張,老百姓也會選擇自動失憶。

所以,《盛世》其實不是一本預言小說。它寫的,是中國的現狀。

Friday, May 21, 2010

信者得救



想寫點東西,卻沒甚麼可記的事,就談談一則熱門話題吧。

這廣告如何離譜,如何不濟,大家都討論過。倒不如換個角度,嘗試欣賞它的可取之處。

首先,廣告製作精緻,驟看還以為在賣謢膚品或護舒寶。和孩童時看慣的政府宣傳片(例一例二)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

我還一直以為,中學畢業派對是洋鬼子玩意。這廣告證明了,香港不只是亞洲都會,已是個真正和世界接軌的國際城市。可恨在我成長的年代,只得街口酒樓的特價謝師宴,沒有女同學坦胸露臂的 senior prom。生不逢時,生不逢時。

整個廣告,最精采的是那句「信任,讓夢想成真」。這意念含糊,模稜兩可的口號,看似信口開河,實質暗藏了符合國情的大智慧。此例一開,「沉默,不等於懦弱」「忍耐,也可以是愛」等曲線愛國口號,將來必紛紛出籠,長賣長有。

但這廣告最偉大的地方,正是它的「九唔搭八」。

政府宣傳片,多是「清潔香港,人人有責」「亞姐捐血,亞哥捐血」等直腸直肚 ,「慌死你唔明」的 propaganda。這次,政府卻把它拍得如黃家衞般隱晦,分明是要培養市民獨立思考的能力。

媽媽是誰?女兒是誰?媽媽忙為他人作嫁衣裳,代表了甚麼?媽媽服務的新郎新娘子又是誰?裙子款式為何改了?究竟合不合身?不合身也要穿嗎?短短六十秒,每秒都充滿疑團,一點也不簡單。

正在讀陳冠中的《盛世》。看來,香港的盛世,快要正式開始了。

Tuesday, April 27, 2010

華人蝦寮



在一本介紹三藩市歷史的書中,讀到十九世紀末華人捕蝦的事跡。原來在離市區不遠的 China Camp State Park,尚有一條華人聚居村落的遺址。趁着週末晴空萬里,便和女朋友去了半天「郊遊」。

在淘金熱的高峰,舊金山四分一的淘金者是中國人;到金鑛被採空後,很多華人去了修築橫美鐵路。1869年,鐵路完工,部份華人便在海灣旁重操家鄉的故業,捕蝦為生。

China Camp 蝦寮全盛時,居住了五百多名華人。捕回來的蝦,除少部份活蝦出售外,大部份都是曬成蝦米,賣回中國。(我是那天才知道,蝦米是煮熟後才曬乾的)

到了 1880 年代,灣區人口增多,華人受到白人越來越嚴厲的排斥。州政府更通過歧視法例,令捕蝦的華人也成為被排擠的對象。從此,蝦寮開始沒落,華人都回到熟悉的唐人街,幹回洗衣店,中國餐館等和白人沒直接競爭的工作。

今天在蝦寮,住着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伯 Frank Quan;他是百多年前蝦農的後人,仍然會出海捕蝦。不過捕回來的蝦,多是作魚餌之用。

站在風光如畫的 China Camp 沙灘,很難想像得到,當年在這裡生活的中國人,面對的是怎樣的困難。在沒有電話沒有 facebook 的年代,離鄉別井,聚居在陌生國家的小漁村,天天辛勞地捕蝦曬蝦米,真的很不可思議。

昔日漁民日曬雨淋地在海灣捉蝦,今日我躲在同一灣畔的冷氣房間中對著電腦捉蟲;同樣是在外國生活的中國人,當中卻隔了一百三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文明,應該還是在進步中的。

───

今天的華人蝦寮,只剩下一個碼頭,幾間舊屋,和沙灘上的一艘破船:




碼頭旁是個展覽館,簡單地介紹了華人捕蝦的歷史:



碰到一位九十三歲的老婆婆,她說有問題想問我們。還以為會是「how to say thank you in chinese?」等老掉牙客套話,想不到她的問題竟然是「怎樣才是正確寄 email 的方法?」,真正是「估佢唔到」:



沙灘旁邊是一間非常舊式的小吃店,可惜關了門,有人只能望門輕嘆:



最後,為了記念昔日的蝦農,也為了資助今日的漁民,我們在日本餐館點了五美元一件的甜蝦刺身。很折墮,也很好吃。

Thursday, April 08, 2010

「實用」廚房小玩意

Bed Bath & Beyond 是美國的一間大型連鎖店,專售各類廚房浴室家庭用品,是我經常陪別人逛的商店。

無聊時,在店內四處看看,也可學到點東西。原來廚房用具,已經進化至如此境地。

有專用來切生菜的刀:



和專切西柚的:



去蘆筍皮的刨子:



切酸瓜片的:



切牛油果片的:



去士多啤梨「頂」的不知是甚麼東東:



和去番茄「芯」的:



去櫻桃核的「機器」(很可愛,但研究了一會兒,也不知怎樣運作):



保存吃剩的半個牛油果:



保存吃剩的半條香蕉(!):



最後,是我最喜愛的......



洋蔥眼鏡!!!

是不是全部都很「實用」?

Sunday, April 04, 2010

復活節的隨想



明天是復活節,我會如常地去教堂禮拜。

只在聖誕和復活節才在教堂出現的信徒,被稱為 CEO(Christmas and Easter Only)。我不是信徒,但到教堂的次數,比 CEO 們多,也比大部份教徒頻密。

因為,我的女朋友是個基督徒。

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任何宗教,將來(應該)也不會相信。但信仰對她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每星期花那一點點時間,和她一起參與,我覺得很自然,也很理所當然。

我或許不能完全感受她的心情,唯一能做的,是簡單地陪在她旁邊。

到教堂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怕麻煩。星期天若不到教堂,便得各自駕車,還要約定到那兒午飯;倒不如一起出門來得乾淨俐落。

我不抗拒教堂的環境,偶爾會留心聽聽牧師的訓導;覺得沉悶時,便半瞌睡發白日夢去。雖然不能投入,但旁觀眾人唱詩,領聖餐,也很有趣。

女朋友參加的,是一間比較開放和包容的教會。沒有硬磞磞的傳道,沒有過份熱心的教友,儀式也很傳統(至少沒有人大叫 Hallelujah)。

不過,還是有些不習慣的地方。聽別人的見證,便會感到有點可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困難和決擇,偏偏要說成是神的考驗和意旨。我想,我也有很多見證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最不安的,是目睹小孩受浸的情景。幾歲的小孩子,懂得些甚麼?幾滴水灑在頭上,便是跟隨一生的身份記認。我不能不想,恐怖份子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

上了一年教會,沒改變對人對神的看法;唯一不同的,是更明白謙卑的意義。

以往,對宗教好奇,好奇中卻是帶點不屑;彷彿是受了十多年教會學校教育後,條件反射般的反叛。

現在,仍是認為無神,但已不會花力氣爭論。自己不信,也不用反對別人相信;堅持己見,不一定要駁倒他人。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

其實,我反對的不是宗教信仰。我反對的,是 bigotry。我們應容納別人對世界的不同看法,但絕不能以宗教為理由,迫害同性戀者,妨礙科學發展,和剝奪婦女選擇生育的自由。

又想到,假如一天有了孩子,該怎去處理信仰的問題。

我是希望待他長大後,才自行選擇。我相信,只要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學會尊重別人,保持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他自然會找到想找的答案。

噢,想得太遠了。

Monday, March 29, 2010

論一則八卦新聞



我愛看娛樂新聞,可惜不能花太多時間在垃圾資訊上,只能偶爾看看明報網站的娛樂版(該是「明報OL網」才對),吸收點中港台娛樂新聞的養分。

不過,面對一堆不認識的名字,實在沒意欲仔細閱讀,頂多是隔天掃掃標題了事。

鄭中基和阿 sa 的新聞,論轟動,不及 twins 另一成員那樁新聞轟動;論娛樂性,也遠遜十年前的「醉基」事件。但讀過內文,明白了大概後,有兩點想說說的地方。

一,是常常被討論的藝人私隱問題。

藝人,尤其是年青偶像,最大的本錢,是觀眾對他\她這一個人的興趣。觀眾有想知道多些關於偶像事情的慾望,他\她才能 justify 數百萬數千萬元的片酬和廣告費。

好奇心這回事,是沒有邊界的。所以,藝人希望觀眾把好奇心留在舞台上銀幕上,想享有平常人般的私隱,是不切實際的。

私生活被公諸於世,的確可憐;但名氣帶來了豐厚的報酬,犠牲私隱便是 part of the deal。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所以我認為,在合法和合道德的前提下,群眾可以適量地侵犯藝人的私隱。

二,是我不能了解,一紙婚書的重要性。

結婚,不能公開;結了,又怕有人泄密。不幸離婚,既怕別人折穿曾經結婚,又要做一場假分手真離婚的戲。聽了也覺得超級麻煩。

如此高風險,低回報的投資,為甚麼還要冒險入市?

是男的想給女人一個承諾,還是女的想以婚約縛住男人(在做粵語長片嗎?)是兩人根本沒想清楚,還是另有內情?

好了,我承認,我是一個八婆。

───

八卦,是(很多)人的天性。而我的宗旨是,只要是人性,便一定有基於進化論的科學根據。

三姑六婆聚首一堂蜚短流長,是無建設性,浪費時間的活動?非也。

人類自群居開始,便不能單靠蠻力求生。無論是原始人部落,還是現代商業社會,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誰可供信賴,誰好食懶做,都是非常重要的求生資訊。

八卦的動機,是為了盡量吸收這些重要資訊;集體八卦,更有助增進資訊的流動性。而且,窺看別人的悲歡離合感情起伏,能豐富自身的感情觸覺,可從中學會怎樣應付同樣的變化。

我認為,人體是埋藏了原始的八卦基因,引導我們看娛樂新聞,追婆媽電視劇。

所以,我是一個身不由己的八婆。

Tuesday, March 23, 2010

Good luck, Mr. President



經過一年的爭論,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醫療改革法案。

其它國家的人民可能不會明白,美國人為甚麼因醫療保障吵得國無寧日。我想主要原因是,醫療是人民生活最重要的一環;一旦讓美國人接受了「國家提供醫療保障」這個前提,便沒可能走回頭路。所以,今天走向「全民健保」這一小步,亦是國家意識形態向左走了一大步。

為此,共和黨從一開始便採取不合作,不妥協的戰鬥方式,全盤否定改革,希望醫改成為奧巴馬的滑鐵盧。如今賭輸了,醫改反成了保守派的滑鐵盧。

一年前,沒有人預測到,醫改戰況會如此慘烈。錯在奧巴馬未能扼要地解釋改革的利害,令共和黨有機可乘,挑起群眾的反政府情緒。到了上月,共和黨在麻省參議員選舉勝出,很多人認定醫改已是彌留階段。幸虧總統和國會不放棄本來的方案,繼續遊說民主黨內的游離票,才能 219-210 險勝。

剛巧看了 The Atlantic 一篇關於財長 Tim Geithner 處理金融危機的文章,忽然領悟到,救市和醫療改革有其相同之處,從中可看出奧巴馬的治國風格。

和醫改一樣,花近萬億美元拯救金融業,是極不得民心的政策。銀行家貪婪,利用體制漏洞,令國家陷入嚴重衰退;現在卻要受苦的納稅人付鈔,收拾留下的爛攤子。這樣子顛倒是非的政策,叫普羅市民怎能服氣?

但文章指出,Geithner 和奧巴馬政府一早便明白,救市要付的政治代價。

他們在上任前已決定,這不是討論公平與否的時候;最迫切的任務,是盡快讓經濟重拾增長。Geithner 吸取了亞洲的經驗,認為必須快而狠地穩住投資者對金融體制的信心,才不會陷入日本式的長期衰退。

現在經濟慢慢重回軌道,銀行開始還款給政府;救市的決定,基本上是成功了。但失業率高企,人民只會記得政府幫助了 Goldman Sachs, AIG 等大鱷,仍是一肚怨氣。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若美國政府礙於政治風險,不投進那萬億美元,會不會是一場更大的經濟蕭條災難。

通過了的醫改,其實是十分溫和的法案,很多自由主義者都批評改革不夠徹底。注資救市,是個左派右派也反對的政策;奧巴馬為了穩定,甘冒政治風險,繼續布殊政府這不受歡迎的措施。從這兩件政治大事可見,奧巴馬是個務實的中間派。

2008 大選時,對奧巴馬沒太大的認同,覺得那句 Yes We Can 太煽情。今天總統支持率只得百分之五十,選舉時的熱情和理想,已被現實磨滅得七七八八,我卻對他越來越有期望。

醫療改革下了一城,還有金融改革、移民法、環保、救育等硬仗在等待他。Good luck, Mr. President.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靜雞雞,傻更更

某天和女朋友的對話:

她:「你一個人靜雞雞做緊咩?」

我:「點解靜一定係雞雞?」

結果,我們都搞不通,靜之後為甚麼是雞雞。雞是一點兒也不靜的動物,說「靜龜龜」反而有道理一些。

為此,這幾天搜盡枯腸,不停地想:廣東話中還有那些相似的形容詞?

以下是入圍的三個條件:

(一) 單字形容詞+兩個叠字
(二) 粵語詞彙(綠油油,亮晶晶等不算)
(三) (這點很重要)兩個叠字,是和形容詞無關,無法解釋的(白雪雪,熱辣辣,憨居居等不算)

名單暫時如下:

  靜雞雞
  靜英英
  紅卜卜
  黑媽媽
  黃柑柑
  慢吞吞
  肥嘟嘟
  瘦猛猛
  滑 luet luet
  鞋烚烚
  淋 bet bet
  軟 lai lai
  矮 duc duc
  臭崩崩
  甜耶耶
  暖笠笠
  嬲爆爆(可不可解作「嬲到要爆炸」?)
  矇查查
  懵盛盛
  生勾勾
  死咕咕
  毛神神
  乾掙掙
  傻更更

還有沒有其他的例子?何方高人能解釋「矇查查」「傻更更」的固中玄機?

Sunday, March 07, 2010

沿着太平洋的海岸線



冬季奧運開幕又閉幕,但除了金研兒,中文媒介好像報導不多。或者,滑冰滑雪始終是洋人玩意;我甚至懷疑 ,Curling,Slalom,Bobsled 等運動,是沒有中文名字的。

四年一屆的冬奧,我只看女子溜冰一項。不過,因為主辦城市溫哥華的緣故,倒是很留心這屆冬奧的消息。 

溫哥華是我最喜愛的城市。喜歡它溫和的氣候,倚山望水的風景,和那份融合各種不同文化的氣度。

溫哥華市區面積很小,市區內可以漫步到任何一個角落。加上 skytrain 貫穿全市,是個很方便,親切的城市。

在溫哥華住了數年,很多地方仍未看得真切,有時候也很懷念 Stanley Park,English Bay,Metrotown,甚至 Aberdeen Center(我是仍然叫它的舊名字「香港仔中心」的)等地方。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有機會回去看看,到烈治文飲早茶,再到 Robson 街吃碗美味的拉麵?

和太平洋此岸的幾個城市,都不約而同地拉上深刻的關係,在那裡留下了人生的記號。它們都是美麗的城市,但各自擁有不同的美麗。

溫哥華親切開放,就像個活潑開朗的少女。

西雅圖和溫哥華一樣,是個風光明媚的小城市,但雨水令它多了一份沉鬱。而且,美國的西北,是個被忽略的偏遠地方; 所以西雅圖給我的感覺,是個獨坐一角的文靜女孩。

洛衫磯,幾年間去了很多次,感覺是每況愈下。除了比華利山和 Santa Monica 的金玉其外,天使之城,其實是個千瘡百孔旳都市。好比一個只知玩樂,卻沒半點內涵修養的富家小姐。

最新一站,是四季如春的三藩市。

只住了短短一段日子,說不上真的認識這城市。三藩市有其美麗動人之處,也有很多殘破的角落。淘金潮,大地震,嬉皮熱,令它比西岸其他城市多點歷史感。三藩市亦是著名的自由主義堡壘;在很多美國人心目中,它代表了偏離主流的態度。

因此,三藩市給我的印象,是個受過傷的女子。她不理會旁人批評的目光,我行我素地過着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人生居住的第五個城市。這一站,會不會是終站?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從矽谷再出發



工作忙得不可開支,時間不敷應用,只得讓此 blog 繼續荒廢。一個多月沒寫,不是人間蒸發,也不是被人禁錮,網友們(假如還有人在看的話)不用擔心。

不如說說新的工作環境吧。

對微軟有過不切實際的憧憬,對矽谷,也一樣曾心存幻想。那些遍地黃金,一夜致富的故事,讀書時已聽過很多。到泡沫爆破後,仍覺得那裡是高科技的聖殿,心想「總有一天會到那兒闖闖」。

後來因工作關係,真的到矽谷跑了幾趟。見識了那些擠塞的公路,重複又沉悶的街角後,印象頓然大為改觀。San Jose,Santa Clara,Mountain View,一個個無甚持色的 suburb,令人悶出鳥來,亦打消了那個「闖一闖」的幼稚念頭。

殊不知,神推鬼磨下,兜了一個大大的人生廻彎後,始終還是成為每朝在 101 號公路趕上班的其中一員。

路,仍是一樣的擠,但比前更凹凸不平。路旁仍是千遍一律的車房,快餐店,連鎖店,和一樣醜陋的城市。

這次經濟衰退,對矽谷好像影響頗大。到過數個購物商場,簡直有點刧後餘生的廢墟的感覺。Party like 1999,已是上世紀的事情了。

矽谷的靈魂,是一幢幢低調建築物裡的企業。這十年間,科技業亦變了。硬件是夕陽工業,軟件亦失了絶對優勢。發展的重心,已從電腦轉移到生化和新能源。

但最大的不同,是個人心態的轉變。

今天,工作只是工作;心裡明白,做得再好,也只是龐大機器中的一枚小螺絲。雖未至只求無過,卻早已不敢有功。經過 Intel, Apple, HP 的大門,已不再好高鶩遠,反有點樂天安命的宿命感覺。

不過,還是會努力做好新工作的。畢竟,在舊的位置上,已經安逸太久。不大不小的挑戰,就當是人生路上的一場小鍛鍊

只願 101 公路能暢通一些,不要再花那麼多時間瞪着別人的車尾發呆,便額手稱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