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7, 2005

Japan 2005 - 東京


又到東京.不知是天氣影響或是事實,在東京的幾天,總覺這是個很灰的城市.

由成田到市區,一路盡是灰灰的房屋,分不清是住宅還是工廠.山手線各站的月台,都有些黑黑沉沉的感覺.大街小巷好像比以前亂了髒了些.就連涉谷一帶,也是蒙塵般失了光彩.三千里藥品,不過是面破舊的招牌.

是東京破落了,還是新的東西都去了六本木?

或許,一切都是我的錯覺.當我們慢慢熟悉一個都市,當它的繁華不再眩目,我們便會發現五光十色的另一面.

就像身邊熟悉的人,我們總是忘記了初相識時,他和她叫人欣賞的優點.

或許,無論對人對地,都是一樣貪新忘舊的感情.能夠和一個城市同偕到老,也是一種修來的緣份.

Tuesday, July 12, 2005

West Wing 白宮群英


從不愛看美國的電視劇,但兩年前West Wing出了DVD後,便瘋狂地迷上這虛構的總統和他的一班幕僚.每個season都是第一時間去買;每一集都要看兩三次以上.

喜歡劇中人連珠發炮似的對白,很多時都要repeat多一次,才能咀嚼出字字句句間隱藏的意思和sarcasm.

喜歡那種”偷窺白宮運作”的感覺.當然,電視是dramatize了(相信真正的White House不會事無大小都係個五,六個人話事),和現實不同.但是全情投入後,時常都會騙自己”可能真的也差不多”,別有一番趣味.

喜歡沒有太多例牌的親情友情愛情.政治是你死我活的競逐,處身其中,應該沒有太多盪氣迴旋的空檔.Leo (White House Chief of Staff)忘了結婚紀念日,他老婆問他”工作是不是比家庭更重要?”,他答”Yes, this job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y family".直接,不濫情.

喜歡那些White House staff近乎斷六親的工作狂熱.一份能改變世界的工作,個人怎樣付出也是不足夠的.

其實,喜歡West Wing,最大的原因是為了逃避.如果今天在真的白宮裡的,是一群如劇中人般有理想,敢承擔的hero,這個世界會是多麼美好: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and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可惜事與願違,今天的Washington正一步步走向和West Wing相反的另一極端.

想了這麼多,是因為新聞說Karl Rove被質疑為了報復對Bush不利的報告,而公開CIA secret agent的身份.令人多麼懷念WW的Josh Lyman!

Wednesday, June 29, 2005

War of the Worlds 外星人


很期待Tom Cruise的War of the Worlds. 影評好像不錯.Speilberg出品,應該不會是另一套Indepenence Day掛!

原著是H.G.Wells 1898 的小說,百多年前算是劃時代的idea;不過以今天Sci-fi的角度來看,有點悶.Issac Asimov說Wells是借火星人侵略失敗,寓意英國殖民主義的沒落.有這個可能,但個人覺得有點牽強.

導演Orson Welles根據此書,在三十年代的電台廣播中(那時他未拍Citizen Kane,是個播音員)虛構了一埸火星人襲New Jersey的”新聞”,鬧了埸不大不小的風波.(Welles的前半生也是非常的精彩.Citizen Kane是影射傳媒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野心和荒旦行徑.Hearst千方百計阻撓電影的拍攝和上映)

到底有沒有外星生物?我想答案是100%的肯定.宇宙這麼大,總有另一顆行星會孕育出另一方式的生命.但人類能接觸外星人的機會可說是微之又微.因為不但要時間,地點吻合(太遠的星球,就算外星人回信,一來一回可能是幾千萬年後的時.到時還有沒有人在收信?),還要科技能夠溝通(或許外星根本沒有”電”這個概念,不懂收發電波訊號.)既然通一通訊也如此困難,活生生的alien,相信只能在電影中相見了.

明知他\她一定存在;但既然在茫茫人海裡找不到,唯有在幻想中繼續找尋SETI,原來也頗淒美.

Thursday, June 23, 2005

Never let me go


看了1978年的舊戲Boys from Brazil,講納粹餘黨以希特拉的基因,在南美clone了94個小希特拉,把他們派到世界各地被收養.每個收養家庭都是精心挑選,完全吻合真希特拉的成長過程.納粹是希望以相同的環境,培育出身體和心理跟希特拉一模一樣的新Hitler.不錯的idea,可惜拍得很差,浪費了Gregory Peck和Laurence Olivier兩位巨星.

Cloning在1978年是科幻故事,今天已經是現實的科學,明天會不會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小說Never Let Me Go便是個非常dystopian的複製人故事:一群小孩,從小到大被困在學校中.他們都是正常的小孩,長大成為正常的青年,有各自的喜怒哀樂和理想.但他們也知道自己和別人不同的複製人身份,知道他們最終都會成為donor.甚麼是donor?就是正常人的後備.每個複製人生命的目的都是在壯年捐出所有的器官,直至Complete(複製人的死不是death,是completion).

小說最震撼之處不是它可能成真(human cloning是一定會出現的了,我們唯有祈禱它不會帶給人類災難),而是那些小孩和少年無何奈可的心情.他們長大後都算是自由的人,但書中的主角沒有反抗,也不逃走;而是一邊抱怨,一邊默默等待死亡.因為從小的洗腦,他們都接受了命運;最大的心願只不過是希望能延遲三年才做donor.那是多麼卑微的生存!

回頭想想,其實大部份人都是mini-clone.我們被灌輸的價值觀都是社會定下的social norm;我們以為自由自在,但最後都是在別人安排的"位置"終老;我們引以自豪的achievement,倒頭來只不過是捐四個器官的"成就".

肉體的Cloning並不可怕,心靈的Cloning才是最可怕的"科技".

Tuesday, June 21, 2005

Evolution 進化論


年輕時,最仰慕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完全是以一個人的智慧去洞悉看不見,摸不到的真理.沒有Einstein,極可能到今日我們仍然不知道時空是扭曲的,仍然不明白為什麼飛機上的一秒不等於陸地上的一秒.

長大了,才領略到達爾文偉大之處.相對論縱是石破天驚,卻是太過學術性,在科學領域外沒有太大迴響.相反,進化論觸及”甚麼是人?”這個大題目,又侵犯了宗教的禁忌.試想Darwin在十九世紀面對的是何等的反對壓力!

達爾文在Beagle船上考察,回到英國後過了二十多年才發表進化論,怕的就是evolution太過離經叛道,會落得慘淡收埸.他整年隱居在Down House,不回應外界對他的抨擊,只由其他親信去捍衛進化論.為了不觸怒教徒,達爾文還故意等多十多年才解釋人的起源,可謂用心良苦.

面對這樣大的阻力,最後還是成功了.Darwin去世(1882)時,差不多所有科學家都接受了進化論,奠下了二十世紀生物學的基礎.

可惜今時今日,還有保守派在提倡不知所謂的"intelligent design",在二十一世紀還不能放開胸襟接受十九世紀的真理.我雖然是個無神論者,自問也能接受宗教觀點.但每當看見右派在學校攻擊進化論,心中總有點憤怒.一個人相信甚麼,完全是個人自由;但我們有責任教育下一代真正的Science.

人和其他動物不同,是因為我們有從進化得來的智慧,懂得明辨是非,思考答案.如果我們不珍惜這天賦,而盲從一些人云亦云,”令自己覺得舒服”的觀點,那才是真正放棄了人的尊嚴.

Orangutan 紅毛猩猩

既然是Orangutan館,便談談紅毛猩猩吧.在馬來語,Orang是人,utan是森林,orangutan便是"森林之人"

和chimpanzee一樣,orangutan都是人類的近親.因為deforestation和人類的捕殺,它們已頻臨絕種,僅存在印尼和婆羅洲的森林中.在印尼,有人出售年幼的orangutan當寵物;但當它們長大後,通常都被殺害或囚禁在籠中.

只要看一看orangutan嬰兒,你便不可能不相信進化論.人類能成為萬物之靈,實在只屬偶然.

在很久很久以前,紅毛猩猩和人類本是一家人.慢慢地隨著環境變化,人類獲得了智慧,征服了地球;紅毛猩猩只好隱退到東南亞的島上不問世事.再過二十年,它們便會從地球上消失.

或許,如果數百萬年前,一群人類袓先決定往另一個方向遷移;如果orangutan的袓先不是整天呆在樹上;如果某一個冰河時期早些或遲些來到;進化的歷史便會改寫:今天圍在電腦前看最新股價的可能不是Homo Sapien. 在蘇門答臘島靜待末日的也可能不是紅髮的"森林之人".

Monday, June 20, 2005

Opening 開館


網絡上千千萬萬的blog,多一個唔多, 少一個唔少, 為甚麼還要開此館?

是因為始終有話想說,又想說給人聽吧.

即使沒人看,也可當是個記錄思想的角落...
即使沒甚麼思想, 也可用一用已經日久生疏的中文...
即使文字沒趣, 便當是練練荒廢了的倉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