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8, 2006

夜機



美國的內陸航空服務,這麼多年來,都是一塌糊塗.

十多個check-in電腦,近一半是壞的.僅有的兩三位夜班地勤空姐,愛理不理,只不停地叫人「再試一次」.

過security更不用說,外套波鞋皮帶電腦手錶手機PDA統統拿下;保安圍著排在前頭近八十歲的伯伯,研究他是不是個令部機會beep的外星人,

入了閘,環顧候機室四週的男女老幼,人人都累得半死.

然後:「對不起,班機會延遲四小時.」

離離細雨,茫茫星光.曾幾何時,想像中的夜機,是很浪漫的一回事.

因為,那時候我還未坐過飛機.

好在notebook有得上網,唔係都唔知點打發呢四粒鐘!

無題



傍晚放工後,獨自到公園跑步.公園草地上有人在看書曬太陽,有人打排球,有人放狗.但華氏八十多度(近攝氏三十度)的天氣下,跑不到三圈便要投降.然後,慢慢行到Starbucks;漂亮的姐姐(應該是妹妹)介紹新出品的 Pomegranate(石榴) Frappuccino.要了杯Grande,味道不差,但也不是很好.經過相熟的日本餐廳,點了個便當,一邊吃一邊和沖繩來的老闆娘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回家路上,尚泛藍的天空掛了一彎很幼很幼的月亮.

心,覺得有些不對勁.(點解會咁村上春樹?)

───

年少時,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父母的期望.由努力讀書到找份好工作,港式思維的腦袋,其實從來沒問過自己想做些甚麼.

長大一點,以為會有無窮的時間,無限的自由.我會學懂所有想學的東西,行遍想去的地方,認識想認識的朋友,談想談的戀愛...

再長大一點,才發覺那是何等無知的天真.人,總是懶惰,愚笨,怕事,善忘.十個理想,往往是未起步先打消其中四個,然後三個半途而廢,再忘掉兩個;剩下一個能堅持的,卻又未必會成功.

或者,活著並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要求,也不是為了尋找個人的自由.我想,人一生最在意的,其實是在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我們以為我行我素,不過是潛意識中,為家人伴侶朋友同事塑造著一個「我」的模型.

───

到底最重要的是甚麼?感情,家庭,金錢,事業,快樂,智慧?這麼大的世界,應該做甚麼,應該到那處?

沒有答案的問題.今天,卻好像已不太在乎有沒有答案.

原來不知不覺間,我己經成為了自己人生的旁觀者.(我諗,都係村上春樹D小說累事.)

Saturday, June 24, 2006

同性婚姻

根據Wikipedia,同性婚姻現時在五個國家(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是合法的.另外,很多國家承認civil union(公民結合),給予同性配偶合法的身份.

同性婚姻,十多二十年前已有所聞,通常都是報紙版末的國際花邊新聞.那時年紀小唔識野,只當是UFO般的「奇聞」,心中亦有「男人同男人結婚,好核突」的所謂傳統觀念.

Fast forward二十年,世界變了很多.在美國,「基」不再是竊竊私語間相傳的醜聞.很多明星,運動員.藝術家,甚至(雖然很少)政客都能大方公開性取向.自己生活上接觸到或明或暗的同性戀者,也不過是普通人,和你我一樣正常地返工返學吃飯睡覺.

當然,很多人心底並不是這麼想,這便是同性婚姻在美國遲遲未能落實的原因.2006中期選舉臨近,為了保守派的選票,布殊又在搞修憲的小動作,要在憲法立明婚姻是一男一女的關係.一班政客,可能反恐反上腦,在電視上聲嘶力竭地喊”Marriage is under attack!”

問題是:為甚麼男男,女女不可以結婚?常見的反對聲音,不出三道板斧:

1)傳統價值觀:反對的人說婚姻自古已來都是男女的結合.事實上,婚姻是個一直在變化的觀念.百多年前,丈夫和妻子也不是平等的身份,難道那又是要永遠跟隨的價值觀?

2)生兒育女論:另一反對論點是男和男,女和女不能傳宗接代,所以同性婚姻是不適當的關係.這觀點錯誤之處是斷定了生育是婚姻的唯一目的.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不育的,絕育的,患病的,年老的都不能生兒育女,但我們不能因此剝奪他們結婚的自由.

3)Slippery Slope:這可能是最多人認同的觀點,其主調是「今天同性能結婚,明天又會是甚麼?」.反對者認為,一旦承認同性婚姻,其它千奇百怪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多夫多妻,亂倫,人獸...便會如洪水猛獸般紛紛出場.可是,他們忽略了一點:人類是有公認的道德價值的.道德便是我們的底線.難道我們不敢信任一個社會能分辨出「同性婚姻」和「亂倫」的不同之處?

Jon Stewart說得好:I think it's a debate about whether you think gay people are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or just a random fetish. 無論理由說得多漂亮,骨子裡其實都是disguised bigotry,是掩飾不了的「萌塞」.

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了.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歧視,真的有那麼難?

Tuesday, June 20, 2006



等 寂寞到夜深
久違了 叫人難過的 聲音
公平世間 人人也在 選擇人
偏偏 我選擇 漆黑呆到黃昏

等待是 生命必經試煉
等 明年 工作轉變
等 公主一吻 青蛙逃出生天
等勝卻人間無數的相見
等十六年後約定的會面

京都城內 盛開櫻花
愛琴海畔 神明腳下的幼細
讓我看一看 可以嗎?
看完了 安靜回家 彈結他

然後
等到 忘記了 等的意義
等到 等不等 也沒啥意思
糊塗是我的一顆心
仍想著 遙遠的星星 傲慢的花兒

Sunday, June 04, 2006

一轉眼便十七年

十七年前,手機是有錢人的玩具.十七年前,沒有DVD,沒有MP3,沒有Web,更加沒有blog.

除了科技發展外,十多年間,我們亦多了很多其它的東西.現在市面充斥著的「穩定論」,「經濟論」,「兩邊各有不是論」,也是十七年來發明的產品.

衷心希望講這些「理論」的,都是為一己私利而埋沒良心的真小人.希望他們心底都明白,這是騙不了人的bullshit.

明明是件令全國,甚至全世界人驕傲的好事;因為一些人的貪權和固執,最後以難以想像的最壞結局收埸.任你怎spin(廣東話應該是「兜」),都不可能把黑白反轉.

既然兜不來,只好不讓人說.今天在網上我們要用各種密碼去討論那埸(3+3)(2+2)「運動」,真的很荒謬.

但我們都好像默默接受了這荒謬.

Friday, June 02, 2006

新聞二則:Jungle Boy & Spelling Bee

Jungle Boy

Hugo出生於厄瓜多爾熱帶雨林中一條偏僻的村落,村民要坐八小時船才到最近的城鎮.他所屬的Cofan部族,全族只剩一千人.

Hugo十歲那年,美國留學生Miranda在厄瓜多爾遊學一年,認識了她的父母.Miranda臨走時,提議讓Hugo到美國住數個月學習英文.結果,Hugo在西雅圖住了九年,變成了地道的美國少年.

今天,Hugo中學畢業.帶著手提電腦和九年美國生活的回憶,他要回去厄瓜多爾,帶領Cofan族人在現代文明侵佔中保存文化.


Spelling Bee

Spelling Bee是美國一年一度的串字比賽,歡迎全世界第八班(中二)或以下的學生參加.因為去年荷理活拍了兩齣Spelling Bee的電影,今年的決賽破天荒地在黃金時間全國現埸直播.

本來有點抗拒在父母訓練下擁有特異功能的孩子(因為想到自己中二時是如何慘不忍睹.)但看到他們台上的自信和毅力,我相信,聰明的孩子,無論怎樣也會找到自己的道路.看似無謂的比賽,其實也是人生的訓練.而且他們好像也很enjoy.

以下是冠軍新澤西州的Katharine Close和亞軍加拿大Alberta的Finola Hackett(她母親是中國人)最後七個回合交鋒的生字:machicotage,recrementitious,esquisse,psittacism,maieutic,aubade,tutoyer,izzat,koine,tmesis,weltschmerz,kundalini,Ursprache

問你服未?


Elsewhere,救災物資陸續抵達印尼,Indiana州一家七口被殺,美軍被懷疑在伊拉克Haditha濫殺平民...

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It's still a crazy world out there.

Sunday, May 28, 2006

書災



看完電影,無所事事地逛大學書局.這本看一看,那本又摸一摸;不到半小時,手上已拿著四五本書.

正要拿出信用咭之際,想起昨晚才買了三本新書,一時之間心中充滿了罪惡感,只好依依不捨地放下到手的獵物.臨別,郤害怕會忘記和這幾本書的一面之緣,匆忙用手幾拍下封面,以待日後能夠相認.

喜歡看書,卻更喜歡買書.熱門的書,買;喜愛的作家,也要買;在書局看了一兩頁有趣的,更加一定要買.最離譜的一次,拿起一本連書名也未知道的小說,只因為封套光滑,紙張柔軟,手感十分不錯,便迷迷糊糊地想去付款.

把書買了回家,放在書架上,便好像擁有了多些知識.雖然書一上了架,可能永遠也不會再讀.但正如把錢放在銀行一樣,即使不花,錢仍然是我的;即使不看,我仍然擁有書中的知識.當然,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的歪理.

回家數一數,單是近幾個月買了未看的書已有三,四十本.好聽一點,這叫求知慾.事實不過是和女士們買時裝手袋珠寶同出一撇的購物狂.

沒時間看,捨不得丟,新的還陸續有來.又要想辦法開拓新空間擺放新書了.

Saturday, May 20, 2006

Save the world... one bug at a time

星期五晚,八點半,電話響起.manager的manager說軟件出了bug,但又不能等到星期一.一輪conference call後,全體老細一致決定找個人星期六回公司解決問題.人選嗎,當然是討論過程中唯一一位無權無勢的職員.

沒關係,反正不是甚麼棘手難題,只不過要花多些時間test.於是,就在這個週未早晨,一邊等待,一邊清理office的垃圾,一邊記錄著這個另人又愛又恨的小房間.


這就是虛耗了我大量光陰的地方.日復一日,坐在同一位置,做些無論我再解釋多少年,阿媽也不會明白的工作.只是,有時候連我自己也不太明白在幹甚麼.



單是看和覆email,已霸佔了工作的大部份時間.誰的一定要看;誰可以不理;那個team要cc;那些要立刻回覆;那些可以等...其中的學問,才是能否扶搖直上的最大關鍵.可惜,這麼重要的求生技倆,學校都沒有教.



Whiteboard的主要作用,是讓路過的同事了解,這名員工是會思考問題的.只要東歪西倒的畫個圖寫幾行字,整個office便會彌漫著學術氣氛.但切記要每週更新板上的內容.



書架上的書,功效和whiteboard大致相同,同樣是用來製造這份工作要擁有深厚知識才能勝任的假象.實情是,架上的書沒有一本認真看過三份之一,只不過家中沒有空間放置這堆雜物.



由辨工室步行約四十五秒,便是最近的starbucks.如果上班是僱主剝削僱員,那麼在starbucks偷懶便是反剝削的無聲抗議.但是,四塊美金一杯咖啡,似乎也是一種剝削.騙來騙去,就會變成GDP.



離開公司,天出奇的藍,雲也白得有點假.時間還未到下午一時半,下星期又是月尾出糧的日子.世界,仍然很美麗.

Wednesday, May 17, 2006

Magazines!



小時候,家中除了報紙外,極度缺乏其它書刊.看得最多的,便是明週清新大眾金電視新電視.

在一堆堆八卦雜誌的栽培下,今時今日,即使已差不多完全不看不聽香港的電視電影歌曲,卻仍然緊追香港的娛樂新聞.或者,在大小明星無聊的地上地下情間,我隱約找到些童年的回憶.

離開香港,還未能投入外國文化;口袋一有點錢便總要買本壹週刊解解思鄉之情.初時,壹週刊是本八卦得來還算有點內容的雜誌.慢慢地,它變得一期比一期奇形怪狀不堪入目,唯有騙自己是為了張五常黎智英.

到後來,壹仔和東週刊並列淫賤雙週後,便再沒有每星期塞錢入肥佬黎袋了.

英語雜誌的世界,浩瀚無邊,更加無從入手.

普及時事雜誌如Time/Newsweek,好是好,只是太過「大路」.而且同樣的新聞評論,網上要多少有多少,用不著真金白銀去買.

高攀不到New Yorker的文藝,消化不了Forbes的財經,Economist太英國化;US News太美國化;People/Vanity Fair太八卦...

今天卻突然發覺,原來已經很久沒有「揀雜誌」這個煩惱了.因為近大半年來,定期買的都是這三本:

Scientific American:雖然是簡化了的科學,但又不會簡單得毫無難度,絕對能滿足求知的虛榮.不過近年出了專門討論心理和思考的Scientific American Mind,迫於無奈要多買一本,個人覺得有點取巧.

Atlantic Monthly:中間偏左的深入政治社會分析,正合我口味和立場.而且很多的文章是十多廿十頁的大製作,十分抵睇.可惜一年只得十期,有時候要等兩個月才看得到.

National Geographic:那些說著天涯海角的風景歷史故事的相片;每次看罷,都會有三十秒神智不清的時間,想拋開一切去當攝影記者.

這三本雜誌,都是老字號,大藍籌.如無意外,我想應該可以和它們長相廝守(o卦).

Friday, May 05, 2006

國王的新衣

White House Correspondents Dinner,是白宮一年一度和華盛頓記者吹水的宴會.總統會講講笑話搞氣氛,也會請些表演嘉賓互嘲一番,以示白宮和記者關係良好.今年,不知是誰出的鬼主意,請了最近當紅的搞笑時事騷主持Stephen Colbert做嘉賓.

我懷疑那個搞手根本沒看過他的節目,以為Colbert會像Jay Leno般,講些無傷大雅不痛不癢的笑話.以下摘錄幾段關於布殊的說話

”I believe the government that governs best is the government that governs least. And by these standards, we have set up a fabulous government in Iraq.(我相信,管治得最少的政府,便是管治得最好的政府.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個非常出色的政府)

”The greatest thing about this man is he's steady. You know where he stands. He believes the same thing Wednesday that he believed on Monday, no matter what happened Tuesday. (他最大的優點是堅守信念.你完全清楚他的立場.他在星期三的信念,和他在星期一的信念是一模一樣的:無論星期二發生了甚麼事)

”So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roval ratings that say 68% of Americans disapprove of the job this man is doing. I ask you this, does that not also logically mean that 68% approve of the job he's not doing?”(不用理會那些民意調查,它們說68%的美國人不滿意他做的工作.我問你們,邏輯上,這不正是表明了68%的美國人很滿意他沒有做的工作嗎?)

結果,坐在Colbert旁邊的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板著臉孔,默默忍守了近二十分鐘的泠嘲熱諷.

更好笑的是在埸的高官名流才子佳人,幾乎全部都不懂/不忍/不敢笑出聲.明明是一針見血的諷刺,現埸反應竟然是鴉雀無聲.

可悲的是,Colbert其實不過在說:「國王的新衣不知多漂亮!你們這些胡說八道,以為見到國王屁股胎記的賤民,快統統給我滾去驗眼!」

笑話好笑,只因為說的都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