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4, 2009

Gozilla in the Bronx!



But will he come back next year?

Tuesday, October 20, 2009

胡思亂想

歌曲

「錯過幾次\曾亦痛心幾多次\但錯了再改\失了又試 ……」

腦袋裡,常常響起一些來歷不明的歌曲。

有時候,盪過數句歌詞後,音符便不知去向;有時候,同一首歌會繞在耳畔,數天也不散去。

相同的是,它們都是八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

這幾天,不停播着的,是這首《只可活一次》。歌是日本電視劇的主題曲,但我沒看過劇集,也不是憶蓮的歌迷;牢牢記住了二十多年,只因為喜歡它的歌詞。

「生存即使得一次 \也願意繼續試\不管風雨\是成敗也好\誰能預知際遇\祇知用心活一次」


文字

近兩個多月來,讀了好些英語小說;有好的,也有爛的。

讀着爛的文字(如這本),我會挑剔文章累贅之處,在腦中替作者删減。

看到深刻的描寫(如我喜愛的 Douglas Coupland),佩服作者功力之餘,又會心頭一搐,懊惱自己沒有同樣敏銳的觀察力。

很想寫篇英文故事,當是挑戰自己,也當是一個練習。可惜,就是懶。


性別

1,3,5 是男性,2,4,6 是女性。A,B,D 是男,C,J,Q 是女。蘋果是男,橙是女。

我不是法國人,但從小以來,在潛意識裡,一直暗中為很多物件分了性別。

女朋友說怪,令我大惑不解。我還以為,這是人人都擁有的習慣。

37 怎看也比 68 陽剛得多了,不是嗎?


散步

喜歡散步,更喜歡在秋天黃昏的城市中散步。

在燈光初亮,天色尚藍之際,幻想自己是個停下了腳步的旅人;躲在陌生的城市裡,看陌生人趕在天黑前歸家。

我喜愛那一剎人在異鄉的寂寞感覺。

然後忽然醒覺,這不是假裝。我的確是個過路人。


未來

身體疲乏,心神恍惚了數星期。眼下流感肆虐,以為是感冒,卻沒有感冒的病徵。

今天想起,可能是心病也說不定。

歸根究底,我不是個很有自信的人。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還是會不自由主地憂心。

雖然,已經很幸運;雖然,根本沒甚麼好擔心。

還是多聽幾回《只可活一次》吧。

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不如推背去歸休



前天晚上,和女朋友談到《推背圖》,勾起了一段童年回憶。(但和女朋友不是該談心的嗎?為甚麼會說推背圖呢?)

小時候,看見舅父書架上的《推背圖》,以為那是和唐詩宋詞一樣的古籍,完全不加理會。

進了中學,懂了一點中國歷史;好奇心驅使下,拿起書來讀了數頁。一看,便完全著了迷。

單是最初兩象,已令人嘖嘖稱奇:

第二象:

  讖曰:纍纍碩果 莫明其數 一果一仁 即新即故
  頌曰:萬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實 一統定中原 陰盛陽先竭

二十一個李子,代表了唐朝二十一位皇帝。連第四個(武則天)沒有柄子這細節也兼顧到,難道真的只是巧合?

第三象說武則天稱帝,更是明白不過:

  讖曰:日月當空 照臨下土 撲朔迷離 不文亦武
  頌曰:參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宮 遺枝撥盡根猶在 喔喔晨雞孰是雄

日月當空(武曌)?撲朔迷離?喔喔晨雞孰是雄?真是預言的話,也實在準確得太可怕了。

當然,最簡單的解釋,是《推背圖》是後人偽造的。對着歷史書寫出來的讖文,自然是要多準確有多準確。

但流傳的《推背圖》版本中,附有金聖歎的批註。金聖歎是明末清初人,就算《推背圖》是清初的作品,怎也預計不了百多二百年後的清末事跡吧。

且看第三十四象:

  讖曰:頭有髮 衣怕白 太平時 王殺王
  頌曰:太平又見血花飛 五色章成裏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見夢全非

太平軍不薙髮,連洪秀全的名字也拼了出來,非常不可思議。

但,會不會是洪火秀看了《推背圖》,才替自己改名洪秀全呢?《推背圖》流傳甚廣,成為「自我完整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是大有可能的。

那麼請看第三十七象:

  讖曰:漢水茫茫 不統繼統 南北不分 和衷與共
  頌曰:水清終有竭 倒戈逢八月 海內竟無王 半凶還半吉

海內竟無王,孫中山不會是看了《推背圖》才決意推翻帝制吧?倒戈逢八月,難道辛亥革命也是依着讖文行事?

本來,對所有怪力亂神之說,我是不屑一顧的。而且,這些矇矇矓矓的預言詩,就像買襪子一樣,同一號碼,大小合穿;無論你想找甚麼,一定能找到。

但《推背圖》這本從小相識的奇書,在腦中佔了一個獨特的位置。在找到明確證據前,我只能說:我不知道。

《推背圖》沒有清楚的時段,很多近代大事,是預言了還是未應驗,一直各說紛紜,莫衷一是。

「旭初升,人都哭」(三十九象),是不是日本侵華?(應該是吧)「一口東來氣太驕,腳下無履首無毛」(四十象),說的是不是毛主席?(卻獨久了「澤」字)「美人自西來,朝中日漸安」(四十二象)是尼克遜訪華嗎?(有些牽強)(但「美」國人和「朝」鮮「中」國「日」本哦)。「百靈來朝,雙羽四足」」(四十四象)是指鳥巢奧運?(????)(但雙羽四足是「八」月「八」日哦)(不是以農曆計算的嗎?)

不過,《推背圖》六十卦中,對我心靈留下最大陰影的,是第五十六象:


  讖曰:飛者非鳥 潛者非魚 戰不在兵 造化游戲
  頌曰:海疆萬里盡雲煙 上迄雲霄下及泉 金母木公工幻弄 干戈未接禍連天

「飛者非鳥,潛者非魚」,古人可能不知所謂何事,今天看來,是明白不過。「戰不在兵,造化游戲」,是不是殺人於無形的生化戰爭?「海疆萬里盡雲煙,干戈未接禍連天」,世界大戰的亂象,教人不寒而慄。

(圖中二人手持武器,站在海水上,口中噴火,狀甚可怖!)

但按《推背圖》的進度,第五十六象,起碼是數百年後才發生的事。到那時候,飛機潛艇,化學武器,和細菌核彈,應該都變了弓箭矛盾一樣的史前武器了。

正是:

  茫茫天數此中求 世道興衰不自由
  萬萬千千說不盡 不如推背去歸休

Friday, October 09, 2009

早來的諾貝爾

今天清早,當奧巴馬聽那個「Mr. President,你得了諾貝爾和平奬」電話時,他的第一反應,相信是和你和我一樣的一句:WTF?

第二反應,一定是心裡嘀咕:做乜咁大整蠱?

諾貝爾和平獎,怎也算是全球最崇高榮譽之一;國家元首獲獎,卻反成了政治負資產,可能是在美國才會出現的怪現象。

不過這個獎項,也實在太出人意表。無論奧巴馬有多大的遠見,多大抱負,上任才九個多月,國內政經大事也是千頭萬緒剛剛起步,更遑論促進世界和平。他對和平最大的貢獻,不過是贏了選舉,把布殊所屬的共和黨轟了下台。

連我等支持者也認為這個獎頒得太早,反對者當然大肆以此作笑柄,大做文章。右派常取笑奧巴馬是台「演講機器」,諾獎只會更加深這個 caricature。

奧巴馬現在最需要的,不是獎金獎狀,而是國內民意的支持。諾奬的評審員,可能出於一片苦心,希望奬項能鼓勵奧巴馬政府推動和平進程。但現在看來,似乎是好心做壞事,幫了個倒忙。

白宮亦明白,這個燙手山芋,一定要低調處理。先是幽默(「爸爸得了諾貝爾獎,小狗一歲生日,學校又是長週末假期」),再加謙卑(「受之有愧」),和一概不回應批評聲音。反是外交部發言人抵死地幽了布殊一默,說「別人拋來讚譽,總好過拋來鞋子」。

醫療改革,伊拉克撤軍,阿富汗戰爭,伊朗北韓核危機,金融海嘯,拯救華爾街,接管兩大車廠,全球暖化氣候法案......每項都是任重道遠的艱鉅任務;上星期還抽空到哥本哈根申奧,遲些又要到奧斯陸領獎。四十四號,可能是近代最忙碌的美國總統。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10 Things I Hate about "The Lost Symbol"

I'm half way through Dan Brown's latest "masterpiece", and I absolutely loathe it:

#1 On the very first page :
Facts:
All organizations in this novel exist......
All ritual, science, artwork and monuments in this novel are real......

Yeah, like it helps!

#2 It’s a story about prominent members of a secretive organization guarding an ancient mystery. Truly original.

#3 Mentioning iPhone or Blackberry every other three pages doesn’t make the novel any hipper.

#4 Professor Langdon is a celebrity now! I'm sure everyone in Dan Brown's latest novel has read Dan Brown's last novel.

#5 When running out of narrative device, cue flashback of long lecture or tedious conversation.

#6 (Excerpt 1) On ancient Kabbalah text Zohar:
Dutifully, Katherine studied the page. The translation was old-fashioned and very hard to read, but to her utter amazement the text and drawings clearly outlined the exact same universe heralded by modern super-string theory – a ten-dimensional universe of resonating strings…

You gotta be kidding me!

#7 People just love non-stop discussion of esoteric mystic symbols……even under life-threatening danger.

#8 (Excerpt 2)
Landgdon’s experience with the rotational symmetry of ambigrams had taught him that symbols sometimes had meanings from multiple angles. In this case, he realized there was indeed a way to view all seven symbols in a single language. “If we manipulated the hand slightly, the language will become consistent.” Eerily, the manipulation Langdon was about to perform was one that seemed to have been suggested by Peter’s captor already when he spoke the ancient Hermetic adage. As above, so below.

Translation : the symbols are upside down. (I'm not kidding)

#9 Repeated hallucination of a future blockbuster movie trailer, starring Tom Hanks dashing aimlessly among tourist attractions. Very disturbing.

#10 I can’t stop reading it.

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奧巴馬和希特勒



懶洋洋地走在週末下午的街道,赫然看見這張奧巴馬的照片。

把奧巴馬比作希持勒,是近日美國保守派常用的技倆,本已見怪不怪。但這兒是 liberal 重鎮西雅圖,為甚麼呢?

原來,最近紅得發紫的 Fox News 主持人 Glenn Beck 來了演講。會場附近,聚集了一班他的支持者。

Fox 新聞的口號是 Fair and Balanced;實際人人都知道,Fox 既不 fair,也一點不 balanced。總統發表國會演講,全國所有電視台現場直播,Fox 卻可以不賣帳,照樣播它的跳舞比賽

看過 Glenn Beck 節目的片段,只見他一時哭訴,一時畫些古怪的圖畫「解釋」奧巴馬政府的陰謀,總之就是莫明其妙。

上月,Beck 公開說奧巴馬是種族歧視者,說他憎惡「白人文化」,受到各方攻擊,廣告商甚至抽起廣告抗議。上星期,Katie Couric 問他何謂 white culture,他卻一句也答不上,支支吾吾,含混了事。

如此一個插科打諢的小丑,危言聳聽的 demagogue,竟然成了保守派的領導人物,上了 Time 的封面,正是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d publicity。

風水輪流轉,數年前,反戰示威無日無之,右派便把批評總統者打成不愛國分子。今天,在同一班人眼中,總統變了希魔,變了法西斯,變了種族主義者,已沒有人管它愛國不愛國了。或者,因為理念不被認同,在野的一方,永遠是比較狂熱和偏激的。

當年左派對布殊的不滿,比現在反奧巴馬的聲音更激烈。報章和網站恣意把布殊總統比作猩猩,傻子;電視每晚都是挖苦他的笑話。不過,我仍覺得,兩者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左派取笑和反對的,是布殊笨拙的言行,執政的無能,和魯莽好戰的行為。縱使很多的指控,是醜化和誇張了,但都有一定的事實根據。

相反, Glenn Beck 等人的叫囂,散佈的是憑空捏造的仇恨:奧巴馬在非洲出生,不是美國公民;奧巴馬是納粹和法西斯主義者;醫療改革最終會殺掉祖母;奧巴馬政府有組織地向孩子洗腦。

雖然如此,我還是相信,言論自由,應該包括胡言亂語的自由。

反對者是擇善固執,還是煽動群眾?當中沒有一條清楚的警戒線。我認為,最恰當的做法,是 err on the side of freedom,相信(大部份的)人民還有基本的思考能力。

Democracy is messy。容納偏激的聲音,是民主要付的代價。一個多元的社會,斷不會全部人溫溫吞吞,一定有偏歪的一群。那就是令大哥痛心疾首的「」。

你有你說謊的自由,我也有我找尋真理的自由。Glenn Beck 討厭,我們可以不理會他,可以和他爭論,但不能要求他消失。

一個可以把總統比作希持勒的國家,和一個把總統比作希特勒要坐牢的國家,你會選擇那個?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城市剪影

很無聊的一個週末,很無聊地到處亂拍一通:







這是個美麗,有趣的城市。但很遺憾,我好像從來沒有看清楚它。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聽不到的說話

今天早上,我到醫院作了一次聽覺檢查。

因為耳朵的毛病,聽覺檢查,是兩年一次的例行公事。過程十分簡單,不過是坐在隔音室中,聆聽不同頻率的嗶嗶聲;聽到的話,便按一按手中的按鈕。像玩了一場既無聊,又沒獎品的電動遊戲。

然後,是測試理解能力。耳筒一邊傳出一個個單字,一邊是沙沙的噪音。我的任務,是盡量忘記雜音,正確讀出單字。

我很不喜歡這部份。因為左耳弱聽較嚴重,很多字聽來都是一片模糊,得分甚低,令人有點考試不合格般的沮喪。

聲帶中的單字也很刁鑽,king\kick\keg\gag,常常被微少的差異絆倒。我想,若換了是粵語版本,東懂凍篤,分數或許會高一點。

檢查完畢,醫生拿出圖表,詳細解釋那個頻率少了多少分貝。那圖表,自有記憶的二十多年來,都是同一個老模樣;沒有改善,也沒有退化。

最後,是選購助聽器。我的習慣,是每隔四、五年換一個新的助聽器,留下舊的作後備。現在用的這個,一直不是很滿意;而後備已經用了八年,有點支離破碎。所以,是時候換新的了。

助聽器,我絶對是專家。Walkman 式的,耳後的,耳內的,模擬的,數碼的,任何款式,我都佩帶過。

最不忿的,是眼看電視電腦一年比一年先進,一年比一年便宜;助聽器這東西,卻從來不曾跌價。質素好一點的,差不多要三千美元一只。三千元!足夠買最新型號的六十吋電視了。

不過,那是我和外邊世界接觸的窗戶。這筆血汗錢,省不了。

聽不見,令我錯過了不少東西。不單只是聲音,還有主動接觸世界的勇氣,和在人群中的安全感。

左耳,是完全不行了;右耳,在戴上助聽器後,仍有九成聽力。只差那麼一點點,便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那道門,卻偏偏沒有完全關上。

不幸是事實,只能接受,亦不用掩飾。避過了更嚴重的殘疾,已經是僥倖;那些內心的掙扎,偶爾的難堪,實在沒甚麼大不了。

而且,每一個晚上,我也擁有非常,非常寧靜的睡眠。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Mulholland Drive》




早一陣子,想過寫「最難忘的十五齣」。可是,選最喜愛的電影容易;最難忘的,卻是搜盡枯腸,仍湊不夠十五部。

但 David Lynch 的《Mulholland Drive》,是不用猶豫便肯定入選的一部。

MD 的影碟,我從頭到尾看過五次,每次都是那麼的投入。一直想寫點感想,但又不敢寫,因為自覺還未看「懂」它。

雖然,《Mulholland Drive》是部沒可能看得懂,也不用看得懂的電影。

MD 開拍時,本來是一齣電視劇;後來電視 project 被取消,Lynch 才把片段剪輯成電影。戲中人物眾多,角色身份不明確,第一次看時,還真有點兒吃不消。一段段看來無關連的情節,不知道是順序還是回憶,看得我滿肚都是疑問。

為甚麼電影到了一半,所有角色的名字會突然改變?主角 Naomi Watts 到底是 Betty 還是 Diane?神秘的 cowboy 是誰?躲在停車場後那面目猙獰的「怪物」,代表了甚麼?

看第二次,才有點頭緒,看得出前半部是夢,後半部是現實。到第三第四次,便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假設,嘗試折開 Lynch 的謎語。

然後,便是參考其他觀眾的心得。網上 MD 迷的討論,包羅萬象,鉅細無遺,詳細列舉了事件時序,人物解釋,對白暗示;分析那部份是夢境,那部份是現實,足可開一課 MD101。

看《Mulholland Drive》,就像在拼一幅少了一塊的拼圖,兜來轉去,永遠帶點不明就裡的惆悵。你可以說是 David Lynch 在賣弄小聰明,和觀眾玩捉迷藏,刻意讓你看不懂。

但換個角度看,每一部電影,其實都是個圈套,分別只是佈局高明不高明吧。有時候,也不是一定要看得懂的才算好電影。如果性感是脫下最後一塊布前的張力;那麼,在懂和不懂之間的迷惘,也是一種美。

在若隱若現的線索中,我們體驗了一個絕望頹美的世界,窺看到主角 Diane 迷幻、虛弱的精神狀態,為她破滅了的夢想而傷心。這,就是電影動人的地方。

這不是一部容易消化的電影。但如果你喜歡帶點超現實色彩的電影的話,不妨給《Mulholland Drive》一個機會。

Tuesday, September 01, 2009

我在微軟的日子



一晃眼,和微軟打交道,已經好些年了。

我不是微軟員工,但因工作關係,每天都接觸到微軟人,每天都在它總部「校園」(campus)大大小小的建築物間遊走。亦曾經有三年時間,辦公室就在微軟內,天天喝着標叔送的免費可樂,啃它食堂乾巴巴的 pizza。

由 MS-DOS 到視窗 98,微軟陪同我們這一代成長,我們也陪着微軟茁壯。心裡不免有點把這家公司神化,把它看成高不可攀的殿堂。

當年選擇這份工作,對微軟那份不切實際的憧憬,也是原因之一。在決定去留時,少不更事的我,被上級一句「this is the place to be」迷惑,便胡胡塗塗一直待到今天。

坦白說,最初的數星期,早上駕車經過M$的標誌,都有點無故的興奮。即使未睡醒,也會抖擻精神上班。

不過,夢想幻滅的速度,比視窗當機還要快。

那時候的微軟,已經錯失了互聯網的先機,又被反壟斷官司纏擾,開始進入瓶頸階段,一直至今。

另一方面,股價停滯不前,微軟人憑認股證發達的神話,已是史前的陳年往事。員工都沒了九十年代初的拼搏精神。

換了是其他高科技公司,不進則退,可能早被淘汰掉。但這不是普通的企業,而是佔據 90% 市場的巨無霸。別的不說,單看 Windows Vista:浪費那麼多人力物力,遲了那麼多年,搞出一個人人唾罵的產品,卻依然賺個滿堂紅。

壟斷市場的感覺,一定十分美妙。

很多年前,聽一位微軟的經理感嘆說,風氣改變,是因為很多微軟人「把公司的成功當作個人的成功」。當時不以為然,到見識過微軟的官僚架構後,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今時今日,微軟仍在擴展,仍在興建一幢幢令人迷路的建築。在可見的將來,Apple\Google\Linux 還未能推倒它的江山。

但電腦業急速發展,沒有人能預見下一個五年十年。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這家改變科技歷史,為人類創造了無窮財富的公司,會不會有樓塌的一天,淪為廿一世紀的通用汽車?

───

這一兩年,心情久佳,工作煩悶時,常常會感慨,在西雅圖市郊這片天空下,記憶竟是如斯的蒼白。

由躊躇滿志,到不外如是;人生最盛放的歲月,就在 XP 到 Windows 7,在 OEMRTM 間溜走了。只餘下桌布上虛假的藍天白雲青草地作註腳。

回頭望,感覺早已不如最初;但嘗試過,也沒後悔,總算是一場緣份。

往前看,或許是時候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