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10

蝸居



早前讀到一則很悲哀的新聞,說六成香港的大學生,視買樓為十年內的人生目標。

我想,假如我留在香港,應該也在為那數百平方尺心力交瘁。

在香港成長,不斷吸收着地產資訊,小小年紀便明白甚麼是建築面積實用面積,知道這個屋苑比那個屋苑設備豪華。經過港島半山和南區,我喜歡窺望沿路的豪宅別墅;彷彿重門深鎖的另一邊,是人生幸福的泉源。

現在想來,在如此扭曲的價值觀下成長,也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在外國長大後,卻沒把置業這回事放在心上。我認為,買賣自住的房屋致富,只是在某些時間空間才出現的特殊例子。(如地少人多的香港,如經濟起飛的中國)

很多人只看見上升的樓價,卻忽略了首期的機會成本,買賣的交易費用,和房子維修等等隱藏了的開支。能獲利,也不過是因為供屋過程中的強迫儲蓄,賺了卻不能套現。把資金鎖死在居住的房屋中,其實是很不明智的投資。

而且,一直過着流離的生活,兩三年便搬往另一個城市;未能安定下來,也不可能下置業的決心。

但這態度,和老爸老媽那套背道而馳。這些年來,實在聽了不少「租房就是拿自己的錢替別人買房」,「現在不買以後都買不起」等冷言冷語。任憑拿出多少數據,都動搖不了他們那套「買了房子才算成功」的哲學。

不過,這幾年美國房地產大瀉,無數人被房價拖垮,兩老好像已沒那麼多嘀咕了。

───

雖然我認為買屋不是好的投資,但擁有一個棲身之所,是動物性的本能慾望,不能單以金錢來衡量。

我也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因為我是個 house porn addict。

看到室內設計雜誌中,那些柔和的顏色,優美的線條,心頭會一陣軟綿綿,恨不得蝸居立刻變成雜誌中那些國色天香的模特兒。

但住在租來的房子裡,油漆顏色也改不了,不用說大興土木,移牆拆壁了。

買房子,是為了能裝飾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

於是,在這個昂貴得令人咋舌的城市中,我們買了一間很小很小的屋子,過着一段很忙很忙的日子。

這,也是半年沒更新這 blog 的主要原因。

美國經濟這樣差,明年屋價可能還會繼續下滑。房子究竟買得合不合時,我們都不太清楚。

不過,就像人生大部份事情一樣,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選擇的對錯。既然還算負擔得來,又覺得快樂的話,便應該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其他的,不外乎是一場數字遊戲;將來的事,將來再想吧。我們還要煩惱牆壁的顏色,沙發的款式......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面書之謎



Facebook 的 CEO Mark Zuckerberg ,最近真是紅得發紫。

網站每天都在報導他的產品,他的捐獻;戲院在放映他的電影(聽說是奧斯卡大熱之選);現在還當上 Time 的年度風雲人物。少年得志,鋒頭比當年的 Bill Gates 還要凌厲。

但老實說,到現在我還是弄不懂 ,面書如此紅火,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FB 剛出現時,我對它嗤之以鼻,覺得不過是 friendster 的翻版,不用理會。

到兩三年前,仍覺得 FB 唯一的優勢,是它的市場佔有率。骨子裡,它不過是個讓人貼貼照片,看看舊同學近況的社交網站。FB 沒啥高科技成份,沒有完整的 business model,只是個包裝得體的交友網站,隨時有被別人取代的可能。

我得承認,我看錯了。

Smartphone 普及化,和 GPS check-in 的功能,令我開始對 FB 改觀。當每一位消費者都成了24小時流動廣告版,FB 的確能改變未來的消費和宣傳模式,而從中獲利。

但我還是不了解,面書有何價值數千億的吸引力?因為,我真的不太用得着它的「服務」。

我是個很自閉的人,不喜歡別人知道我去了那裡,吃過甚麼;不想全世界知道我今天心情如何;更不希望剛認識的新同事看到我小學同學的最新近況。(我知道,能控制誰看到誰,但為甚麼要自找麻煩呢?)

早已不是"OMG,xx is going out with yy!!!"的年齡;朋友們的 FB,卻盡變了親子王國 / 育嬰指南,實在提不起興趣蹓躂。

對我來說,面書只得兩個主要功能。一是找尋失散了的舊同學舊朋友,二是看看別人的生活照;是個一星期瀏覽兩遍的網站。

所以我一直不明白,為甚麼傳媒能把 Facebook 說成像是印刷術般的偉大發明,把 Zuckerberg 捧成廿一世紀的 Guttenberg。

直到兩星期前,收到老媽寄來的 friend request 後,方才領悟到,我又看錯了。

時代的巨輪,滾滾前進,絕對不以人們的意志轉移;不明白,還是要適應。

因為,這是個勇敢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