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第一張名信片,年代最久遠,也最神秘,找到的資料也最多.
風景是一百年前的香港半山寶雲道,寄出日子是1910年5月4日.說它神秘,因為它不是寄自香港,而是由日本橫濱寄往緬甸Henzada,而內文又提到上海(“went to the Bap. Col. in Shanghai”).最初,我猜想寄信人Mr Rice是個到遠東經商的美國人,但想不到「Bap. Col.」指的是甚麼,和收信人Mr Cummings跟Mr Rice是甚麼關係.
經過一輪艱辛的Googling後,謎底終被揭開.關鍵是明信片上的「Richard Cummings」印章. 在網上找到一位Mr. Cummings在2001年過世時的訃文,說他是在緬甸出生的傳教士的兒子.然後,Google竟然能找到1908年在波士頓出版的浸信會傳教雜誌,雜誌刊登了傳教士J.E.Cummings 的兒子在1908年3月30日於緬甸出生的新聞.同一份雜誌,在1904年也刊登了Ambrose C. Rice偕妻子出發到緬甸傳道的消息.
真相大白,事情大慨是這樣的:傳教士Mr Rice由緬甸回美國,途經香港,買了這張明信片.然後經過上海,探訪了當地的浸會學院(Baptist College是也,即上海大學前身).回程途中,在橫濱把明信片寄給緬甸的同事Mr Cummings,並建議他也經這路線回國(”I certainly recommend going home this way if possible”).Mr Cummings收到這信時,兒子Richard才剛兩歲.九十多年後,Richard去世,後人整理他(和他父親)的舊書信時,把這張明信片和其它雜物賣了給舊貨店.
滄海桑田,這一百年間,香港,上海,橫濱,都如名信片上的寶雲道一樣,變得面目全非.不知道在Mr Rice眼中,百年前的外灘,維多利亞港,和橫濱港,那處風光最迷人?


(二)
第二張名信片,是1934年5月6日寄往日本廣島的.寄出地不詳,不過風景是保津川,信又提及京都,應該是寄自京都一帶.收信人是一位Miss Anderson,但看不清楚寄信人的名字(只認到最後的shima字樣).從禮貌的語氣,和工整的英文來看,相信是學生在旅遊途中,寄給英文老師的名信片.或許是學校旅行時指定的功課.
那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我推測,那時候有外國人當教師的學校,很可能是外國教會所辦.根據明信片上的地址(廣島市上流川町),差不多可以確定,Miss Anderson任教的,是這所廣島女學院.
既然這張名信片能流落美國,Miss Anderson後來應該離開了日本.不知道x島同學畢業後是不是仍留在廣島?她,她的同學和老師,又能否避過十一年後的浩劫?(根據學校網站的資料,1945年8月6日,廣島原爆,廣島女學院校舍完全被摧毀,330名師生遇難.)


(三)
第三封名信片吸引的地方,是我完全不知道它是那裡的風景.網上搜查,才知La Nouvelle-Caledonie(New Caledonia,新喀里多尼亞)是太平洋近澳洲的島嶼,是法國的屬地.信是在1942年7月23日寄出的,上面蓋有美國海軍的檢查印章.又一輪googling後,得知二戰太平洋戰役時,曾經有二十萬美軍駐守在New Caledonia.
這是服役中的Johnnie Booster,寫給在華盛頓州家鄉的小情人Arlene Wells的信.信中他說去了喝酒,不過只是看著其他男孩玩,自己沒有喝醉(you know Mrs. Booster’s little boy Johnnie never gets drunk so I had a good time watching them).言下之意,自然是要女朋友放心,不用擔心他在外地胡作非為.但接著他便說,將來回家後,要和朋友好好大喝一場!真是個自相矛盾的小伙子.然而,精明的Johnnie懂得向女友「預先申請」(“…if you don't mind my sweet”).Arlene讀到這句,心裡也會甜絲絲地說聲“I don't mind”吧.
但再多的甜言蜜語,亦掩不了動盪世局中的顛沛流離.說到將來回家那一天時,Johnnie是這樣寫的:
“But some time if I ever get back to Graham...”
多麼沉重的一個”ever“.Johnnie能不能回家?Arlene有沒有一直守候?他們的故事有沒有繼續?是怎樣的結局?Google再神通廣大,也未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
資訊發達,讓我們躺在沙發,也能重溫一百年前陌生人的點滴往事.短短幾行問候,當年是要攀山越洋才能交到心繫的人手中;今天,我們卻能隨時隨地隨意和認識不認識的人聯繫.
或許是太容易了.營幕上絮絮不休的無心快語,總好像不及明信片上片言隻字的重量.而且,再過一百年,相信不會有無聊人花一整晚時間,研究古董手機電腦中那些“how r u”“c u l8r”背後隱藏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