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一場糊塗仗



電影《No End In Sight》記錄的,是美國入侵伊拉克前後,各部門近乎兒戲的部署和執行。導演Charles Ferguson沒有Michael Moore般嘩眾取寵的技倆和剪接,只是平舖直敘,利用一段段訪間,把美國政府和軍方犯的錯誤一一呈現觀眾眼前。

電影中的大部份內容,對於我這個美國政壇politics buff來說,已是耳熟能詳的舊聞。不過,連續兩小時在大銀幕上重溫四年多的苦難,仍是很震動,很無奈。

每個美國人都應看看這齣不偏不依的記錄片。可惜,在美國人民心中,伊拉克戰爭好像已慢慢淡出。今年又非選舉年,《No End In Sight》看來也只會不起波瀾地靜靜上畫。急急下畫。

──

看完電影,又重讀了《State of Denial》《Fiasco》等敘述攻伊前因後果的「鉅著」。這場胡里胡塗的戰爭發生的原因,將是未來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課題。真相如何,恐怕連布殊本人也不甚了了。個人看法是,攻伊之所以能成事,實在是多個因素集合而成的perfect storm:

1. 新保守主義

在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陣營中,有一小撮人主張對伊拉克窮追不捨,不把侯賽因拉下台誓不罷休。當中的代表人物,是前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這幫主戰鷹派,本是少數勢力,但2001年保守派上台後,Wolfowitz和Lewis Scooter Libby等人進入權力核心。Neo-con這套「以戰爭換取民主中東」的理想主義,便成了布殊政府攻打伊拉克背後的理念基礎。

2. 權力鬥爭

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ield獨攬大權,排斥異己,任人唯親。他和前國務卿Colin Powell鮑威爾間的不和,令國防部和外交部嫌隙甚深,全無合作可言。他雖不太熱衷攻打伊拉克,卻一心想靠一場大規模戰事,證明新世紀的戰爭,不需要動員龐大軍力。Rumsfield要別人見識他精簡軍隊架構的成績,也要挫一挫鮑威爾的威風(鮑威爾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時,主張overwhelming-force doctrine,即戰爭必需要有壓倒性軍力作後盾)。因此,他不理軍方將領反對,獨力主張少派軍力,也刻意忽略戰事會遇上的困難。

3. 商業利益

伊拉克藏油量豐富,一個親美的政權,能為美國油商穩定供應原油。很多人說這是場War for Oil,也不無道理。另外,副總統Dick Cheney 和能源業關係密切,上任前又是軍方最大物資供應商Halliburton的CEO。縱使美國政府不能在戰事中直接獲利(相反,美國人民為戰爭賠上數千億美元的高昂代價);但重建伊拉克背後的巨大商機,令一向代表商界利益的共和黨人更主張戰爭,間接影響了政府的決策。

4. 911

美國到底是民主國家,沒有人民支持,政客不敢胡作非為。911的出現,令全民敵愾同仇,同抗外侮。布殊政府巧妙玩弄這愛國情緒,魚目混珠地把伊拉克和911拉上關係;“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凡是反對戰事的,便一律被打壓為不愛國。在恐襲陰影下,人民聽不進反對聲音,傳媒推波助瀾,反對派為選情噤若寒蟬。民情洶湧下,全世界也認為出師無名的戰爭,被反恐沖昏頭腦的美國人民卻一面倒支持。

5. George W Bush

但最關鍵的原因,始終是第四十三任總統喬治布殊。

前總統老布殊政途成就驕人,小布殊卻一直被視為家族中最無能的一員。他無心向學,酗酒,靠老父關係逃避兵役,在商界成績也不過爾爾。即使後來能成功從政,當選德州州長,也是倚仗老父在政界和商界的人脈和聲望。

因此,很多人分析,小布殊心底藏著一份要超越父親的情意結。他要證明,父親做到的,他一樣能做到;而父親做不到的,他更要做得到。把侯賽因打下台,正是老布殊當年不願冒險去做的事。

幾乎所有接觸過布殊的記者官員,對他都有同一觀感:intellectually incurious。布殊初當選後,各界普遍認為他是個沒甚作為的弱勢總統。

但911改寫了一切。浩劫過後,布殊以為真的民望高企,一派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氣度。他聽身邊權臣指使,全盤接納preemptive war(先發制人戰爭)等狂妄思想。攻打伊位克,完成父親十二年前未完的大業,為中東樹立民主政制榜樣,便是他的大任。

平庸不是錯;平庸的總統,也可以是不過不失的領袖。但平庸又自以為身肩重任,一不留心,便會陷國家於萬劫不復。

──

一個標榜理性民主的國家,竟能如此難看地,把本國和別國人民推進血跡班班的深淵。不論這戰事如何落幕,也是一場美國人未來數十年不能忘記的恥辱。

我最覺可惜的,是前國務卿鮑威爾在開戰前的重要時刻,沒有挺身而出。他心裡明白這是場錯誤的戰爭,清楚開戰後無可避免的混亂,卻偏偏甘願為虎作倀。結果賠上了自己一生聲名,也白白錯過了挽回千萬人性命的機會。

在眾人皆醉的生死關頭,清醒的人沒有沉默的權利。不知道鮑威爾這幾年來,晚上可睡得安穩?

7 comments:

  1. 其實我估鮑威爾睡得不穩。也可能是我一箱情願。

    ReplyDelete
  2. 記得曾在新聞聽過他為自己辯護,說就算他公開反對攻打伊拉克,也是於事無補。

    事實是,鮑威爾是當時布殊政府中最有公信力的官員;他在聯合國那篇演說,是向全世界推銷這場戰爭。我想他心裡是後悔的。

    不過Powell,Rumsfield, Wolfowitz,Libby都下台了;再過一年,Bush和Cheney也離任。沒人要為錯誤負責,千千萬萬人真是死得冤枉。

    ReplyDelete
  3. 負責?真想呢。這單裡的人,有些不會認為發動這戰是錯誤呢。

    Powell...他掙扎過後,還是去了。要說服了自己,自己的角色只是信差,才能對著世界說了那篇演詞。當時,感到可惜,不忍看視頻。但,這是他的選取。

    我不上路的中文,請不要見笑。其實我的英文也同樣屎,總之回應很吃力,但難得見好文,希望長有長看,所以憑「勇」字來勉強一下。

    ReplyDelete
  4. 哈哈,我的中英文也是很屎,寫時也很吃力。不過又不是讀書交essay,不需要「勇」字哩。

    ReplyDelete
  5. 平常我只略為留意政壇...Powell他的自辯中提及的於事無補,我也同意。游說Bush和內閣無效,他辭職了,美國也會開動戰爭。我是不是寧願他當時就辭職呢?戰看來是開定了。若然開戰了,他或能盡一己的力量去繼續左右戰略、政策方向。

    他是否有這樣的念頭我不知道,現在回看,Rumsfield等人也沒有給他插手的餘地,但當時沒有人能預測。

    嗯,要「勇」字的,讀書報輕鬆,可到想說些甚麼的時候,原來(!)辭不達意至極,惱人哦。你的文筆很好,這兒的話題令人驚喜,簡直來得晚了。

    ReplyDelete
  6. I like this one, thanks. It cleared some of the things in my mind.

    About Powell, I used to have a very good impression of him, (I thought he was going to run for president!) it was unfortunate of what had happened.

    ReplyDelete
  7. yun: Powell was a probabl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back in 2000. The war destroyed his political career.

    I keep imagining that he will come out endorsing Obama. You never know!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