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8, 2009

十年‧十齣

2009 年走到盡頭,00 年代(是這樣說的嗎?)快成歷史。回首十年,世情動盪不堪,個人也是流離失所。走過了,亦毋用太多的回顧。

但這幾天,看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十年十大,很想寫下十年來曾撥動心弦的電影。

這不是最「好」的十部,而是感受較深的十齣電影。(排名不分先後左右)

1. 《Mulholland Dr.
2. 《一一
3. 《Lost in Translation
4.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5. 《Amelie
6. 《東尼‧瀧谷
7. 《Little Miss Sunshine
8. 《WALL-E
9. 《Closer
10. 《Before Sunset

除《WALL-E》外,好像都是四至十年前的電影。或者好的電影,也要時間沉澱,才能留下深一點的印象。

又,寫後才發覺,大部份都是很通俗的作品。我看電影的口味,原來也是很通俗的。

祝新年快樂!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再見西雅圖



在《 Sleepless in Seattle》中,Tom Hanks 逃到世界盡頭的城市(對美國人來說,西雅圖已是地球的邊緣了), 夜夜望着漆黑湖水不能入眠。因此,西雅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個避情療傷的浪漫地方。

然後,讀了 Douglas Coupland 的《Microserfs》,自以為窺探到一班微軟人的工作生活。諗電腦的我,暗暗希望,一天能親身經歷小說中那個刻板又刺激的奇異世界。

料不到,數年後,真的隻身來了這個陌生的城市。

那個秋天,西雅圖日以繼夜地下着雨(後來發現,那是每個秋天也會出現的自然現象)。每天下班,天早已黑透,還要張羅晚餐;心情是莫名的沮喪,不知為何來了這個鬼地方。

其實,西雅圖是個美麗的城市。這兒風景秀麗,四季分明,有大城市的方便,也有小城市的閒逸,絶對是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可惜,從一開始,便認定自己身份是過客,未能對這城市投下甚麼承諾。所以,跟西雅圖一直擦不出火花,發展不到長遠的感情。

結果,十年來來回回,藕斷絲連;屈指一算,真正留在這城市的時間,可能只得五,六年。

到了今天,終於還是要離開。

曾經說過,能否和一個城市長相廝守,也是要講緣份的。和西雅圖雖然有緣無份,但我會記住她動人的片段,會記住大學校園的櫻花,Pioneer Square 的小店,和陪我渡過無數孤獨夜晚的電影院。

還有那些連綿三數星期的惱人下雨天。

今天,是留在這城市的最後一天。可能因為太忙了,身心都很疲累;本應緬懷一番的日子,卻偏偏擠不出半點傷春悲秋的情感。

想到的,是在《Before Sunset》 中,Jesse 向 Celine 談到自己十年前後變化的一句說話:

"Am I getting worse? Am I improving? I don't know. When I was younger, I was healthier, but I was, uh, whacked with insecurity, you know? Now I'm older and my problems are deeper, but I'm more equipped to handle them."

在腦海忽然閃過的對白,也算是此刻心情的寫照。

我看氣候門

有人說,不明白「氣候門」究竟誰是誰非,要我搜集資料,作個報告。雖然這幾天忙得上廁所也沒時間,還是不得不乖乖遵命行事。

對氣候暖化,我是持主流意見的。溫室效應的基本原理很簡單,人類的確不斷在排放二氧化碳,近年氣溫又真的在上升(聯合國剛公佈,2000 到 2009 是記錄上最暖的十年)。但我不是氣象專家,當中的關係,只能留給科學家們研究。而對大部份科學家的研究工作,我仍是有信心的。

減低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污染,是一件好事。節約能源,開發再生能源等,更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問題。不過,對戈爾等人的危言聳聽,我卻有點保留。不是不相信他們的警告,而是覺得他們低估了科技的步伐。就算三,四十年後,氣溫真的上升,到時人類也可能有很多辦法應付(如有人提出在大氣噴射二氣化硫降溫)。

退一百步說,即使兩極溶化,農產失收,全人類束手無策,最壞情況也不過是人類自取其辱,一步步走向滅亡,地球還是完整無缺的照常運行;環保,其實不過是「人」保。或許我比較悲觀,覺得到頭那一天,人類文明始終有完結的一日,分別只是遲或早而已。不想禍延子孫的話,最好的辦法,是不製造子孫。

說回「氣候門」的電郵。還以為有甚麼驚天陰謀,看了幾段報導後,才知道不過是斷章取義,譁眾取寵的手法。像這一段:

"I've just completed Mike's Nature [the science journal] trick of adding in the real temps to each series for the last 20 years (ie, from 1981 onwards) and from 1961 for Keith's to hide the decline."

一個 trick 字,被人拿來大做文章。事實我們不知上文下理,根本不能證明該名科學家是否存心欺騙。

另外數段,則顯示出他們如何排擠反對的聲音:

"I can't see either of these papers being in the next IPCC report. Kevin and I will keep them out somehow — even if we have to redefine what the peer-review literature is!"

“I will be emailing the journal to tell them I’m having nothing more to do with it until they rid themselves of this troublesome editor.”

或許他們真的欠了點風骨,但學者也是人,也會有私心。小撮人的失言和失行,並不等於所有的氣候暖化研究都是騙局。

其他的內容,例如他們對反對者的厭惡("Phil and I are likely to have to respond to more crap criticisms from the idiots in the near future."),不過是私人品德,和科學討論無關。連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被大肆報導,可見這批電郵洩露的「陰謀」,有多驚人。

反對暖化的 denialist 說,電郵令人懷疑氣候研究的可信性。我則認為,電郵不過是令人懷疑一兩名科學家的誠信和私德吧。批評一兩封電郵容易,真要拿出數據證明理論,卻是艱鉅的過程。

氣候問題如此複雜,我們需要科學家努力找出答案,不應把科學研究政治化。陰謀論雖然精采,但缺乏有力證據支持,只能當作是 911 truther(九一一恐襲是美國政府製造的騙局)般的旁門左道。我還是相信,千千萬萬的科學家們,不是那麼輕易便被蒙蔽的。

Sunday, December 06, 2009

九十年代古文物

現在回到爸媽居住的老家,開始有點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書架上,抽屜裡,到處都是來自上世紀的古典文物:



卡式帶機,是我在擁有 CD 唱機前的音響組合。如今,CD 也是古董了。



當年耗盡家財,斥鉅資購入的十五吋「芒」,經過十六載寒暑,依然運作如常。



卡啦OK機已荒廢多時,但仍叮囑爸媽千萬不要棄掉。我深信,曇花一現的 LD, 將來必是收藏家的至愛。



妹妹珍藏的 Yes 雜誌,每本都附送周慧敏玉照 N 張。今天再看,原來是頁頁都不堪入目的「毒」物。



居然找到張玉珊的城市驚喜,令人驚喜。



還記得這玩意嗎?如此簡單無聊兼幼稚的遊戲,竟能忽然風靡半個地球,真是件「他媽」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