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9, 2006

世風日下

國內奇形怪狀的英文menu,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但這個都可算是極品(偷自Elyse Sewell) :



只能歎聲世風日下,道德淪亡.

Sunday, August 27, 2006

十本好書/不是推介

不久前,棧主介紹了他的十本書緣.這幾星期一有空檔便想,究竟對自己影響最深遠的是那十本書.

由識字開始,讀過的書沒一千怕也有五百本.只是,絕大部份都是水過鴨背在心中了無痕跡.要數出真正有影響力的十本書,原來也不容易.

雖然不容易,還是勉強湊足了十本:

───

《小王子》
之前寫過,這裡不重複了.我常常想,如果那時沒看過小王子,說不定現在的人生可能會快樂一些.

───

《紙猴》
我的第一本衛斯理小說,應該是小學六年級時看的.衛斯理的十項全能,白素的機智美麗,不知騙了我小六至中二多少的青春光陰.

後來,當圖書館的四五十本存貨被掃清後,開始覺得天馬行空其實是誇張,也厭了千篇一律的靈魂和外星人,便沒繼續追倪匡八十年代中以後的小說了.

───

《倚天屠龍記》
倚天是中二升中三那年暑假看的.那個少男不幻想自己是張無忌呢?誤打誤撞練成絕世武功統領黑白兩道;多情又優柔寡斷,美女卻死心塌地相隨.

謝立文說過(不記得是那本麥o麥的後記):「金庸寫周芷若呵氣如蘭,張無忌心神為之一蕩...我們死蠢,也心神為之一蕩」(大意).我記得,那個夏天,死蠢的我蕩了很多蕩.

───

《從牛頓定律到愛恩斯坦相對論》
方勵之教授的相對論入門書,啟蒙了我對課本以外科學知識的好奇心.

認識相對論後,真的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既然連時間也不是絕對,我的一天可以是你的一秒.還有甚麼東西是絕對的呢?所有成敗功過愛恨恩怨,也不過是我們困在狹小參考系中的偏見.

───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可以說是本普通的愛情小說,但它讓我接觸到村上春樹.認識了村上,年少時的孤獨便好像有了深一層的意思.雖然,在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澀歲月,所謂孤獨,說穿了,不過是苦悶.

最近,一口氣重讀了《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舞吧舞吧舞吧》,《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對村上那種與世無爭的孤單,好像比從前更有共鳴.畢竟,我己接近書中主角「我」的年紀了.

───

《我的帝王生涯》
一個末代無能君主,在位時週旋在妃子群臣之間,亡國後隨馬戲團到處表演走索雜技...那裡是古代的中國,卻不是你和我熟悉的中國.蘇童的文字,彷如隔了層薄紗看歷史的童話.

《我的帝王生涯》是個很浪漫的故事,拍成電影的話,相信會比略嫌賣弄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更吸引.

───

《Microserf》
Douglas Coupland寫90年代中微軟員工奴隸式的工作生涯.不過是幾個geek的尋夢過程,現在重看,才發覺我工作上走過的道路,多少是潛意識裡受了這本書影響的結果.

書中主角蒙標叔「召見」的描寫,十分抵死.不經不覺,標叔也快退休了.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看《The Catcher in the Rye》時,早過了憤世嫉俗的年紀.可是讀到主角Holden Caulfield在紐約街頭的奇遇,卻又身同感受.或許在內心某處,我們都收藏了一顆對世界失望,又不知何去何從的少年的心.

───

《Anna Karenina》
"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but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由這句著名開場白直到近千頁後的結局,真不知當時那來的毅力,能硬吞了這本托爾斯泰名著.

很多細節都忘了,但仍深刻記得兩點當年的讀後感:「激情捉係手裏面會化為灰燼 反而藏係心底可以歷久常新」,和「愛情不等於麵包」!

───

《Atlas Shrugged》
《Atlas Shrugged》可能是近代最重要的美國小說.故事是一班精英,為了扺抗令經濟停滯,文明倒退的社會主義,而選擇了避世.目的是要保存他們所代表的技術,文化和價值觀.他們住在世外桃源,靜待外面的社會自我毀滅後,才「重出江湖」重建人類文明.

小說其實是在硬銷作者Ayn Rand的資本主義哲學Objectivism.我不認同Rand的哲學,但小說叫人思考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和甚麼才是最合符人性的制度.

聽聞Atlas Shrugged會被拍成電影,但看到傳聞中的主角名單,真令人有些擔心.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Burberry 廣告

無所事事在高登遊蕩,竟然碰到這個可愛的舊廣告:



看完,有點兒想買一條昂貴的格子圍巾回家.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另類)色情雜誌



有一種雜誌,是把最私隱的地方赤裸裸地呈現讀者眼前.看罷會令人心跳加劇,呼吸加速;會令人恨不得盡情擁抱照片中每一分每一寸的完美.

每次經過書店報攤,看見它們五色紛陳的封面,也常常忍不住買一兩本回家慢慢欣賞.DwellMetropolitan HomeVerandaElle Decor...琳瑯滿目,而且好像愈出愈多.

聽過人說,這些sell夢幻家居的雜誌其實是”house porn”.真是一針見血.因為,和色情雜誌一樣,它們賣的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是人人渴望的完美型象.

明媚陽光穿過落地玻璃窗照在精雅的象牙白梳化上;一塵不染得捨不得用來煮食的Designer kitchen;永遠窗明几淨,永遠看不見鎖匙掃把和電費單.

相信天天置身其中吃喝睡拉,也不過是不外如是的廳房廚廁吧.但我就是一看再看,還要妄想有一天找個城市安頓下來後,客廳牆上要掛甚麼畫,浴室該配個怎樣的後現代臉盆...

無奈,發白日夢之餘,只能靠一本本「色情」雜誌來滿足那燃燒的慾望了.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可樂‧蝦餃‧蛋撻皮

夢醒時,你記不得夢中主角是誰?是不是你的情人,仇人,父母,偶像?

這幾年,夢中的常客,是已經很久不見的外婆.

那是個還未有菲傭的年代.和很多小孩一樣,我是外婆一手帶大的.因為是家裡第一個孩子,自然無可避免地有些縱容.

小時候我很喜歡喝可樂.每次央她,她總是吝嗇地斟不到小半杯給我,還要附送「日頭飲汔水夜晚你一定會肚痛」的金科玉律.

到今天,偶然在午飯前拿起汔水罐,心頭也會閃過一絲罪惡感.

飲茶,當然是指定活動.二十多年前,彌敦道街頭到街尾每一間茶樓,都有我們的腳印.因此,也有「蝦餃只要蝦,蛋撻唔食皮」這個在親友間斐短流長近三十年的傳說.(是傳說,因為身為第一當事人的我,壓根兒一點印象也沒有)

外婆在香港生活了數十年,卻很有性格地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在家中是你一句上海話我一句廣東話般溝通.我曾經因此以為自己聽得懂上海話.

後來到了上海,別人說甚麼我一句也不明白.方才醒覺,外婆的詞彙,永遠只圍繞著上學,吃飯,點心,睡覺.難怪我只聽得懂她的說話.

家,茶樓,上學的路,和凌亂的街市,便是我們關係的全部佈景.

過了很久才知道,外婆是外公的第二任妻子;原來逢初一十五我上香叩頭的相中人,不是甚麼袓先,而是外公的亡妻;原來大姨媽不是她的親女兒.我不清楚那是不是家中不成文的禁區.但兩代前的悲歡情感,在小孩眼中,是那樣奇異又神秘.

外公喪禮上,外婆平靜地跟我說了一句「我要再去看一看他」,我便扶著她一步步走向靈堂之後.只有那麼一次,在人生最盡頭處,我彷彿看到他們年輕的輪廓.

回家途上,三歲的表妹天真地問「為甚麼要燒我爺爺?」五十年相處,轉眼化成輕煙一縷;她聽在耳裡,心裡會是何等的苦?那一刻,偌大旅遊巴士上,沒有一人不為外婆難過.

移民後,因為種種原因,外婆沒有選擇跟我們一起.她在上海老家病重時,我綑在自以為了不起的事業,自以為很偉大的感情中,竟然沒有抽那一點時間飛回去探望她.

那是我一生最後悔的錯事.今時今日,我仍是不明白當年腦裡到底在想甚麼,只能為自己的狂妄而羞愧.

她有甚麼話想說,有甚麼地方想去,有甚麼心願?我們沒有問,她當然也沒留下甚麼日記家書.她的一切,在我們腦裡永遠是不完全的片面印象.

十月回港,一如以往,第一件事便是去探望她和外公;告訴他們爸媽生活得很好,我的工作也算有點成績,小表妹已是個大學生.

還有,現在我會吃蛋撻皮,也不那麼愛喝可樂了...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Little Miss Sunshine



一個小女孩,一心希望能在選美奪冠.為了令她夢想成真,一家人克服種種困難,長途跋涉帶她去參加小選美.終於,女孩克服恐懼,自信地在台上表演祖父教她的舞步...

迪士尼最新的溫情勵志電影?非也,Little Miss Sunshine是齣粗口橫飛的R級(restricted,即三級)黑色喜劇.

女孩的爸爸整天教別人”don't be a loser”,自己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哥哥是個一言不發(是真真正正用紙筆溝通的一言不發),憎恨全世界的憤怒青年.祖父則是滿口粗言,躲在浴室吸可卡因的老頭子.舅父?剛剛因失戀自殺不遂的同性戀者.媽媽可算是最正常的家庭成員,但在這樣一個家,正常人很難支持下去.

影片觸及夢想,失敗,親情,貧窮,性,甚至死亡等大題目.不過編劇和導演沒有說教;只讓觀眾在笑聲中,跟隨這荒唐的一家人,乘著一部破爛Van仔向目的地前進.影片既沒有過份渲染「堅持理想」的樂觀,最後也沒有來一個「有志者事竟成」式的大團圓結局.

導演聰明地把重點放在女孩Olive身上(雖然爸爸Greg Kinnear,媽媽Toni Collette,祖父Alan Arkin,舅父Steven Carell都是出色的名演員).每個家人都被生活和自身的缺點壓得透不過氣;對Olive的愛護,可以說是整個旅程的唯一動力.而飾演Olive的小演員Abigail Breslin,真的很可愛.

我想電影想說的是:不管你我願不願意追,生活本身就是一段又一段追夢的旅程.途中車子會壞,會被警察截停,會迷路;就算到了終點,也可能會發現夢想原來是個笑話,然後再向下一站進發.

但無論旅程如何顛簸,我們也不用悲天憫人,亦不必自我麻醉.生活,其實並沒有甚麼發人深省的大道理,只不過是一部Van,一家人,很長的公路,和路上的波折而已.成功了,不能停下來;失敗了,更加要一跛一跛趕快上路.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一齣令人狂笑又微笑的電影了.四粒星 ****/****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我的志願

小學三四年級時,每逢寫「我的志願」,我一定是選作家.那時認為,中文科作文能被貼堂,是代表老師也認同我文采飛揚妙筆生花.不當作家,簡直是浪費自己十歲不到便洋溢到滿瀉的才華.

到了五六年級,稍為懂事,矇矓意識到作家在香港不算是一門職業.喜歡看報紙雜誌的我,便聰明地轉軑,把志願由作家變成記者.心裡想,反正也是寫,又能夠周遊列國(報紙刊登那麼多外國新聞,記者當然要時常到外國採訪啦...我諗);記者,好像比作家pro一些.

好景不常,升了上初中,更加懂事(和市儈),開始擔心以記者為終身職業的錢途.適逢八十年代中,香港大興土木.每次路經中環,看見匯豐,交易廣場,中銀等一幢幢大廈由平地聳起;我的志願便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變成了建築師.自我感覺良好之餘,父母親的反應也出奇地熱烈.

可惜,空有將來拆掉匯豐總行後的全盤計劃,卻忘了培養自己的藝術細胞.而且功課日漸繁重,心思慢慢由「我的志願」轉移到「我的分數」上.

然後,中三時買了部8MHz的PC,開始跟同學在高登遊蕩「吸」game...中四選了理科...到了外國,選了工程系...然後,有幸趕在科技泡沫爆破前畢業.不經不覺,天天坐在電腦前靠一堆偽Hi-tech術語「o危飯食」的歲月,也過了近十年.

原來自初中後,已再沒想過我的志願了.人生,就像身處遊行隊列中.只要跟著人群腳步,想也不用想,便會自自然然隨波逐流地由A走到B.

雖然,想去的地方,永遠是CDEFG.

(只因看到張翠容談在中美洲採訪的遭遇,和Stannum說參加西九比賽的心得,突然很懷念當年那些空中樓閣般的「志願」.)

Tuesday, August 01, 2006

創造進化與有神無神



去年,Intelligent Design(ID)來勢洶湧.為了討好保守派,連總統布殊也公開聲明學校「應該兩種理論也教」.

眾所周知,ID不過是披了羊皮的創造論.ID的戲法,就是絕口不提「神」這個字,卻能傳播「神創造人」的宗教思想.ID支持者的目的是營造一個科學的假象,令人產生創造論也不算是迷信的錯覺,藉以打擊進化論.

但到了2005年底,Dover教育局一案審結,Intelligent Design一敗塗地.近半年來,媒體上也再聽不到關於ID的新聞.

對維護進化論,我是非常固執的.自小便對發掘人類化石的故事非常著迷.跟家人到新界鄉村地方時,甚至會幻想在路旁泥地下掘出一副比Lucy更古老更完整的化石.

還記得小學六年級時,一位老師曾在課堂上說「有人話人係馬騮變出黎喎,我點都唔會信」.那時候第一次覺得,老師,原來也可以是無知的.

今天翻開一本摘錄科學家反駁ID文章的(Intelligent Thought: Science versus the 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 , Edited by John Brockman),讀到很精辟的一句:

”...atheism is defined by negation - an unwillingness to swallow certain beliefs about the supernatural - and has no content on its own.”

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

數星期前才在Andrew那裡吹了埸不大不小的水,爭論無神論是不是一種信仰.我自然是支持無神論的,亦從不覺得需要信心的幫助去理解這個世界.Andrew則覺得,無論有神無神,其實都是信念,都需要”leap of faith".

或許,關鍵是在於「相信沒有神」和「不相信有神」的分別吧.無神論的本質,是「不相信有神」.因此,若硬要把無神論分類為信仰,就等於說無神論者是「相信不相信有神」的人.那是架床疊屋,邏輯不通的概念,「我點都唔會信」.

對於無神論.我也是很固執的.

P.S.:昨天才說最近沒甚麼ID的新聞,今日便聽到肯德基州會建一坐「創造博物館」的奇聞.摘錄金句:
John Morris, president of the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in San Diego, an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creationism, said the museum will affirm the doubts many people have about science, namely the notion that man evolved from lower forms of life.

“Americans just aren’t gullible enough to believe that they came from a fish,” he said.

真的反智得近乎滑稽.難為這些所謂主流傳媒,卻一本正經地把笑話當作正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