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02, 2008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廣義相愛論



有些書,讀完後會有開竅的感覺,讓人從新的角度看這個世界。《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便是這樣一本書。

甚麼是愛?人為何需要愛和被愛?恐怕是有史以來,人類問得最多的問題。情為何物,由古到今一直是詩詞小說,音樂電影等藝術領域的重點課題。隨着neuroscience迅速發展,科學能否解釋人類的愛?這便是三位醫生在書中探討的題目。

作者們指出,「情」不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感情是群居動物不能缺少的求生本能。控制感情的邊緣腦(Limbic system),是哺乳類動物的共同特徵。這也是人能和狗(或貓,馬,猩猩)交流感情,卻不能和烏龜交流感情的原因。

感情是最原始的溝通途徑。在沒有文字語言和互聯網的時代,人與人間,只能依賴最基本的感覺來溝通。但是,這種通過limbic system互相傳達的訊號,是不受意識控制的。

人類比其它動物持別之處,是發逹的大腦「新皮質」(neocortex),讓我們能抽象思考,和擁有自制的能力。因此人的感情受更多因素影響,但本質上,人和人間limbic system的聯繫,跟其它哺乳動物一樣。我們能夠操控的,是掌握理性思考的neocortical brain;而發放和接收感情的,是不受意識控制的limbic brain。所以,用邏輯去左右感情,永遠是徒勞無功的。

愛,是兩個相同「頻率」的邊緣腦互相交流時所產生的共振(limbic resonance)。

不過,不能控制,並不代表感情是天生的本能。恰恰相反,人類溝通感情的技巧,是學回來的。但那不是學校或self-help書能教授的知識。訓練limbic system,靠的主要是小孩和人接觸時,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智慧。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一書的重點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關係,是日後他感情「功能」能否成熟發展的最大原因。

書中舉了不少例子,證明嬰兒一出生便藉着和別人溝通,去學習生存的技能。原來睡眠中的嬰兒,會從母親的呼吸聲中學懂呼吸的節奏。完全不讓嬰兒和人接觸,他是會夭折的。

又例如:小孩學行時跌倒,覺得痛會哭,不覺痛便繼續行。可是,在痛和不痛間,孩子怎去判斷有沒有危險?答案是:他會留意媽媽的反應。如果媽媽表現出緊張的情緒,他便知道要信任媽媽的感情,不會走得太快太遠。

作者們對上世紀佛洛依德理論深惡痛絕,認為他荼毒了數代人。他們認為,父母要明確表達對子女的感情,孩子才能在徹底的交流中學習成長。原本我一向認同的那套「BB哭時不能立刻理睬,要讓他學會獨立」賞罰制度,早已過了時。

父母是孩子感情系統的導師。受到正確感情訓練的小孩,長大後,才有和人融洽相處的自信和能力。相反,不能清晰接收父母訊息的小孩,會變得多疑,變得不懂處理和別人的感情。

《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一書說明了,感情不受意識主宰,只能潛移默化;時間是建立感情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對情人,對子女,對父母的情,都需要一點一點地去學習和摸索。

我們常常抱怨「當愛變成習慣」。其實,能變成習慣的,才是真的愛。兩個人初相識時碰撞出的火花,只是因;那份「不經大腦」也能坦然相處的信任和默契,才是果。只是人類太過聰明,才把事情弄得一代比一代複雜,一代比一代困難。

買這書時,還以為是本談男女感情的心理學書,萬料不到原來是一本育嬰指南!看完了,把書收起,將來或者,或者有用得着的一天。

5 comments:

  1. 「不能清晰接收父母訊息的小孩,會變得多疑,變得不懂處理和別人的感情。」

    OH..... >_<

    ReplyDelete
  2. 方潤兄:我也OH了很久呢!讀完後,想想自己,看看別人,很多事情都變得明明白白。

    ReplyDelete
  3. "讓他學會獨立"這一句, 我時常存疑. 獨立根本不是嬰兒要學的東西, 學了不哭又如何? 他能自己找奶喝找衣穿嘛? 不能, 那獨立來幹麼呢. 嬰兒要學會的是信賴, 相信自己哭, 就會有成年人來幫忙.

    時間錯了, 多對的事情也會變錯.

    ReplyDelete
  4. 怒火:書中也是這樣說的:以為”不理孩子嚎哭便能培養出獨立性格”,不過是以大人的邏輯,去假設小孩的感情需要。

    你是個好媽媽,應該早明白這道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