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さよなら,2006
2006年,可以簡單地用兩個字概括:失敗.唯一的成績,是這個網上角落仍未關門大吉.
也沒甚麼新年願望,只想能學會快樂一點,不要再這樣身心疲累.希望2007能望到一絲曙光吧.
祝大家新年快樂!
Friday, December 29, 2006
失去了的,永遠最耀眼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Volver 浮花
《浮花》本來是一個很沉重的故事.
影片的骨幹是死亡.開場未幾,主角Penelope Cruz的窩囊丈夫便被女兒誤殺.接著,她敬愛的Aunt去世.故事還圍繞著她父母去世的流言,和她母親神出鬼沒的「鬼魂」.
另外,母女三代,都受到女性最大的屈辱.Cruz和母親更背負了不可告人的痛苦秘密.
但艾慕杜華拍得很輕鬆幽默.生離死別,暴力和性,只是電影的背景.他要說的,是女人怎樣在磨人的現實裡,找到能令心靈安穩的歸宿.
那歸宿不一定是男人.《浮花》幾乎絕口不提男女感情,戲中的男人全是人渣垃圾.
Cruz的角色,是個堅強又固執的婦人.丈夫死了,她不流一滴眼淚,因為他不配;只冷靜盤算怎樣棄掉他的屍體.年少時被媽媽忽略;重逢後,一笑間便泯去半生的恩怨和誤解.女兒的身世,本是無法想像的屈辱;但她對女兒的愛護,一點兒也不少.
生活的艱苦,人生的轉折,都不重要.只要一家人,一頓晚餐,更多的傷心失望,她也可眉頭不皺地擔起來.
因為,女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心甘情願付上感情的對象.
自《Belle Epoque》開始便很喜歡Penelope Cruz.她的美,是有靈魂的美麗;帶點神秘感,又沒有高高在上萬人景仰的氣焰.
可惜她在荷理活拍了很多爛片,白白浪費了近十年青春.但三十二歲的她,沒了少女時的靦靦,仍然美艷得叫人無話可說.
這次回歸西班牙祖國,艾慕杜華度身編排了這個感情豐富的可愛角色,Cruz完全勝任.希望她能順利摘下奧斯卡后冠.
《浮花》這片名真的譯得好.甚至比原名《Volver》(To Return)更有意境,值得一讚.
Sunday, December 24, 2006
關於聖誕和耶穌的二三事
聖誕是記念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但耶穌並不是在聖誕日出生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舊羅馬曆法的冬至,亦是個異教節日.是教會為了阻礙異教活動,在四世紀時硬生生把這天定為耶穌的生日.
耶穌也不是二千零六年前出生的.希律王死於公元前四年.如果新約所說屬實,耶穌的出生日期最遲也是公元前四年.否則希律王沒可能和東方三博士見過面.
但新約關於基督誕生的描述,也是不可盡信.四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說到耶穌的出生,而且有很多互相方矛盾的地方.單是耶穌的族譜,馬太和路加的人名便相去十萬八千里,只得約瑟(耶穌父親)和最先的大衛(因為舊約早預言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後人)是相同的.
事實上,四福音的作者沒見過耶穌,福音是在他死後數十至百多年後才記錄的事跡.情況就如我們看雍正乾隆野史,天曉得有幾成是真,幾成是假?
有學者甚至懷疑,由基督誕生到復活升天全是虛構的故事,耶穌從未在歷史中出現過(可參閱《The Jesus Mysteries》一書).我也覺得有這個可能.如果朋友和我說,他見過別人水上飄和以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我只會關心這位朋友的心理健康,絕不會以為世上真有如此高人.
被基督教學校薰陶了十多年,自小便對聖經故事耳熟能詳.初時,基本上是全盤接收,從不曾懷疑亞當夏娃蘋果樹的真確性的.後來知道了進化論,聽過大爆炸;對聖經便由深信不疑,變成半信半疑,再變成全盤否定.
今天我是個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真辜負了母校十多年的苦心栽培.
這個聖誕,應節地在看《The God Delusion》(上帝的幻覺).書中,作者Richard Dawkins逐點擊破宗教的盲點,解釋為甚麼「神」這概念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幻覺.
人們常誤以為,既然不能證明神存在,又不能證明神不存在,兩邊都應該是50%機會.所以,有神無神不過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般的無聊爭論.
Dawkins指出這是錯誤的邏輯.他舉例:假設有人告訴你,一個茶壺正在圍繞太陽運行,無人能證明茶壺的存在,也無人能證明它不存在.但你不會天真地認為,這個飛天茶壺有50%機會是真的,因為它存在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除非能用天文望遠鏡拍到茶壺的照片.同樣道理,要證明神存在與否,責任(burden of proof)是在信徒的一方.
Dawkins認為,我們已經差不多可以肯定神是不存在的.但「差不多」只不過是科學家Never say never,永遠保留0.0001%可能性的科學態度.
無論你信不信神,也不妨讀讀這本書.它可能會帶給你一些啟示.
近年傳媒很喜歡報導聖誕過份商業化,感慨節日失去了本來意義.然而,對我這些非教徒來說,聖誕本來就沒甚麼特別意義.可以選擇天昏地暗地消費,可以和家人共聚天倫和朋友狂歡,可以伸手幫助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靜靜反思一年的得失.
在一年之終的這個星期,放下緊張的步伐,做自己喜愛的事情.這便是聖誕的意義.
Merry Christmas!
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Speaking in Riddles
工作清閒,偷空和十七歲的表妹在網上言不及義,瞎聊一通.冷不防她一句:
”Why do you always speak in riddles?”
聽了後,真令人傷心;也不得不佩服小朋友的觀察力.
成人世界,人人習慣了逢人只說三分話.模稜兩可,是穩重;字裡藏針,是老練.為了表現幽默智慧,往往要別人推敲一輪才明白你在說甚麼.
工作,更是滿佈euphemism.永遠沒有problem,只有issue;沒有懶惰,只有resource limitation;明知道做不來,要說成it's a very big challenge;不敢做決定,便是above my pay grade.
和同輩朋友,同事說話時,大家都慣了話中有話的人情世故,都不當一回事.或許,口直心快,只是十七,八歲小朋友的專利.
要成長,便要接受生活中愈來愈多的啞謎.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A Surreal Day
整夜刮大風.強風吹塌電纜,夜半更停了電,清早,供電仍未恢復;我以為只是附近幾條街的事,如常上班.
車子駛出大路,才知道事態嚴重.燈號全線失靈,橋樑封閉,交通癱瘓.沿路油站都關門大吉.眼看油缸早已過了警號,決定還是不要冒中途無油的危險,打道回府.
下午,寒風呼呼,街上幾乎所有商店都沒開門.好不容易找到一間營業的超市,一群饑民在搶購麵包,罐頭,水.鑽到人頭湧湧的Starbucks,排了半小時再等了十五分鐘,才把那杯Macchiato弄到手.店員說,他們是全區唯一在今天開放的店.
天未黑,收拾,看書.天黑了,便靠手提電腦僅餘的電池聽歌,看VCD.到最後,電池用完,夜還未深;唯有搜出家中所有蠟燭,一嘗古人挑燈夜讀的滋味.
生活,看似忙碌豐盛,但都是建立於身外物帶來的刺激.當沒有電視電腦Playstation和MP3,當不去想工作政治娛樂和日常瑣事時;我們便像行屍走肉,不懂如何讓腦袋繼續運作.
黑暗中,靜靜坐著,甚麼也不做,也不去想有甚麼可以做.真的,很,難.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Fanny and Alexander
想扮文藝看英瑪褒曼,想了很久;但一直懶慵慵不上心,拖了幾年也沒看成.看罷公園仔談董橋翻譯《Fanny and Alexander》中的對白,把心一橫立即到Netflix把它租回來.碟寄來了,還是擱了個多星期才看.
看完了,才知道後悔.這麼美的電影,卻一拖再拖,真是罪過.
每一格畫面,都美麗得像攝影作品.小兄妹睜著明亮而哀傷的大眼睛,旁觀世間的悲痛和荒謬,令人看得心酸.
敏感又愛幻想的Alexander是主角,也是英瑪褒曼對自己童年的投影.三小時的電影,差不多全是他多愁善感的直覺和殘酷冰冷的現實的在對抗.在幻想和真實間,我們陪伴他熬過爸爸去世,繼父虐打的痛苦.
但我更留意站在哥哥身後,不發一言的妹妹.Fanny比哥哥善解人意(她不害怕爸爸在臨終時握她的手,也會主動和繼父說晚安),卻是一臉倔強.一雙深遂的藍眼睛,像在說,她根本沒有妥協的打算.
Roger Ebert說電影是老人在回憶兒時片段,所以現實和幻象的界線,在記憶裡顯得模糊不清.我則覺得《Fanny and Alexander》是一首告別童真的輓歌.在戲裡,只有祖母和兩兄妹能見到爸爸的亡魂,是不是因為他們都保存了童真?回到他們「沾親帶故」的小世界後,Fanny和Alexander的靈氣又會不會被年月磨損?
小孩子對周遭的世界不了解,既好奇又無能為力.人們常說童年的時光是最快樂的.到底是真的嗎?是我們忘記了童年的無助和委屈,還是在逃避今日的平庸和重擔?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人生交叉點
James Kim是三藩市cnet科技網頁的高級編輯.上月底,他與妻子Kati,帶著一對四歲和七個月大的女兒,駕車北行到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和俄亥岡州渡假.
二十五號晚,在俄亥岡州駕車途中,James錯過了一個高速公路的出口.他決定臨時改行小路,希望能快點趕到預訂了的酒店.他不知道,地圖上看似可行的公路,實際是穿過高山的捷徑.冬天冰雪覆蓋,車輛都駛不過山嶺.
到了半山,路面情況實在太壞,James只好放棄繼續駕下去,找了一條小路下山.但真的太夜了;他把車停在路邊.打算稍作休息,待天亮時再找回去的路.
那夜,美國西北部下了一場早來的大雪;他們醒來時,四週已舖滿積雪.車子陷在雪中,動彈不得;一家人被困在人跡罕至的荒野.
最初,他們留在車中等待救援;靠車中的乾糧和嬰兒食物維生,和偶爾開車子的暖氣取暖.後來,食物漸少,Kati要給兩個女兒哺乳.汔油沒了,便燃燒後備車胎禦寒.
過了六天,James決定獨自步行去找救援.臨行前.他告訴妻子,會在翌日下午前回來.
兩天後,James仍未返回車上.而直升機搜索隊憑手機找尋網絡的訊號,追蹤到Kati三母女的位置,把她們安全救出.
昨天,在離車子約一哩處的淺溪旁邊,搜索人員找到了James Kim的屍體.
這幾天,全美國都在討論這宗悲劇.
不幸的事故,每天每地都在不斷上演.但是,或許因為cnet是我常逛的網站,或許因為照片中那可愛的孩子,或許因為也經歷了上星期那場風雪;James的遭遇,帶來了其他新聞沒有的傷感.
一秒中的錯失,一念間的決定;定下神來時回頭一看,已經永遠回不到最愛的人身邊.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夢的解釋
地點,是從前在香港的家.窗外,是傍晚灰沉沉的天空.
我在客廳中,聽到一聲尖叫.房間裡,媽和妹妹圍著一堆雜物.原來,她們在雜物中,發現一隻死了的貓.
貓屍的具體狀況則很糢糊.只記得我拿了三個白色(應該是百佳)膠裝,極速把它包起來,然後極速跑到街上.我想快些扔掉它,息事寧人,但又害怕別人會看見.
走了數個街口,也找不到垃圾箱;正焦急地等紅綠燈之際,手中的袋動了一動.貓兒突然復活,抓破膠袋跳了出來,再衝過馬路.馬路的另一邊,是一群在等待它的流浪貓.
我很害怕,怕有人目擊我隨街「拋貓」的罪行.同一時間,又聽到一陣很嘈吵的聲音.我不知道那些是途人還是警察,唯有躲在路旁暗角,希望人和貓快些散去.
復活了的貓,和同伴們愈行愈遠,卻好像特意回頭望了我一眼.我清楚看見,那是一隻遍體鱗傷,既兇惡又可憐的灰色小貓.
我相信,如此卡夫卡的怪夢,是潛意識的窗口,一定埋藏了某些啟示,
是不是心中有些拋不開,又怕被人發現的恐懼?不要亂拋垃圾?不要養貓?是時候收拾家中的雜物?不要再在夜晚喝咖啡?
貓是誰殺的?它最後去了那裡?有點盼望,將來能夢到故事的前傳和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