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7, 2007

希望不是附庸風雅



電影會舉辦藝術電影節,選了些舊作上映.網上購票時,這齣按一按,那齣 click一 click,整個月的週末便排得密密麻麻.能在大銀幕看《祖與占》《天國與地獄》《Fanny and Alexander》《沙丘之女》,還真有點幸福的感動,而且不是村上的「小確幸」.

從前,賭氣看些自以為艱深的電影,是故作清高.懂不懂,喜不喜歡還是其次;只要能拋幾套片名,引幾段情節來唬唬朋友,也算沾了半圈文藝的光環. 大家趨之若騖的《兩生花》,慕名買票入場;出場後,記得最清晰的是 Irene Jacob的身段(至今仍念念不忘呢).但因為《兩生花》,才會看比較平易近人的《藍白紅》.Kieslowski的三部曲是個啟蒙,讓我知道電影除了是一個故事外,還可以是一份感覺.

愛上美國的舊電影,也有點兒先色後情.曾經有一段時間,很迷Marilyn Monroe和Audrey Hepburn;看多了她們的演出,便接受了那老荷理活的味道.因為夢露,才會看《All About Eve》;因為《Roman Holiday》的Gregory Peck ,才會找到《To Kill a Mockingbird》.同樣,希治閣的電影,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後窗》的Grace Kelly 和《Vertigo》的Kim Novak.

因為見識淺薄,常看不懂電影想說甚麼,所以我很喜歡讀影評.好的影評人,三言兩語便道出二三個小時影像的精髓.讀後一是令人當頭棒喝(點解我諗唔到?),一是令人沾沾自喜(我一早諗到啦!).剛剛買了 Roger Ebert的書,不知要花多久才可以「掃清」他的all-time best清單.(在此祝Ebert病癒無恙,早點回來主持電視節目)

朋友說我口味偏門,實在一個人坐在戲院,有時也頗覺泠清.前幾天重看Ingmar Bergman的《Through a Glass Darkly》;古古怪怪.四個人在一個孤島一間屋的戲.女主角Karin在神經失常邊緣,時清醒時瘋狂的無助,真的很懾人.但到底是甚麼震動了心靈,我又說不出來.也搞不清究竟是真的喜愛,還是因為是小眾口味,才在潛意識中迫自己去欣賞?

我想,電影傳遞的是感情;只要喜歡,即使看不懂或解釋不來,也不緊要.始終,愛和不愛,是不能有條不紊地用語言邏輯來表達的.是不是曲高和寡附庸風雅?也無所謂了.

當然,最好不是啦.

4 comments:

  1. 雖然無份睇, 但見到你同我地準備睇hkiff既一樣又post D飛出黎, 都"鄧"你開心呀! 我鍾意jules & jim!!!

    ReplyDelete
  2. 咦,不知道戲票中的High and Low是不是黑澤明的那一套?

    ReplyDelete
  3. thanks mad dog. I am sure you are enjoying hkiff now. iff is coming here soon too, can't wait!

    Alex:就是黑澤明那套,不明為甚麼英文名不是《Heaven and Hell》.

    ReplyDelete
  4. 你可能有興趣看Harper Lee的原著小說《To Kill a Mockingbird》。我也很喜歡金露華,那個時代流行這種圓潤女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