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9, 2014

三藩市是美國餐館最密集的城市,三藩市人也真的很愛吃。高級的餐廳要一兩個月前預定位子;普通的,顧客在門外排隊一兩小時,也是司空見慣。

曾經,我以為三十美元已是非常昂貴的一餐。但自從移居這城市,認識了味覺比常人靈敏的另一半後,「昂貴」便有了新的定義。孩子出生前,我們每星期都會挑一間好一點的餐館晚飯。有了孩子後,一年僅僅得兩三晚 date night ,更是重質不重量,只吃最好的了。

二個人,一晚吃掉可能是別人一個月的房租,是有點罪惡感的。但我們衣住行都很慳憸,也沒其它花錢的嗜好。這世界,有人愛仙奴愛馬仕,有人愛勞力仕百達翡麗,我們蒐集米芝蓮星星,都是盡一己綿力,幫忙幫忙振興經濟矣。

從前年少,不懂點菜,不懂嚐酒,上餐廳總覺得有點兒困窘。其實,真正的高級餐廳,服務員必定平易近人,不會令人感到拘束。不明白的地方,他們會樂意為你解答,也不會推銷最昂貴的菜(因為甚麼都是一樣的昂貴)。

花數百元吃一餐,很難說值不值。不值,因為 fine dining 是典型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的經濟活動,付出十倍價錢,不會換來十倍的美味。值得,因為好的菜色,是味覺視覺的享受。藝術,是無價的。

歌劇,球賽,演唱會,動輒也是百多二百元一張門票。花一樣的價錢,坐最好的位置,有人在身旁噓寒問暖提供三小時娛樂,還能吃飽喝醉回家,不是很花算嗎?

食物的材料和味道,每碟的顏色和擺設.餐廳的裝飾和音樂,服務員的態度,賬單的價錢,很多很多因素,混在一起,便不只是匆匆飽餐一頓,而是一個值得記念的 occasion。

而回憶,也是無價的。

———

結婚週年,選了 Coi ,據說是世界排名第四十九的餐廳(但我不明白,餐廳怎能像學生般按分數排名)。

佈置典雅,但不豪華。侍應態度親切,服務細心。我們不喝酒,他給我們介紹了兩款清甜可口的 mocktail。


 
食物,當然是美味的。不是十二道菜色都令人拍案叫絕;但沒有失望,再加三兩驚喜,已經是值回票價。從不吃羊的我,也鯨吞了整塊羊排。

想說的是,這一道 Steamed Morel-potato Dumpling:



那味道,我不懂得怎形容,總之,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那一刻,也想起伙頭智多星中,味吉陽一一飛衝天大叫「好...味...呀!」的情景。

Wednesday, May 28, 2014

"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Spoiler Alert ! 內含劇情)

平心而論,《Before Midnight》 也不是太差(雖然怎看也看不到 98% fresh)。只是愛之深,責之切,期望越大,失望自然也越大。

和同事們看《X-men: Days of Future Past》,才是真正觸目驚心。驚,因為我是真的老了。

十多年來,所有蝙蝠蜘蛛復仇變形大鐵人,我好像一部也沒看過。但夏日炎炎,看一群超級英雄胡胡鬧鬧,雖非賞心樂事,怎也有點樂趣吧?

結果,兩小時如坐針氈.恨不得快一點完場。

或者,我不清楚前一二三四五六集的來龍去脈,不能投入變種人特異功能世界。但那小兒科的時光倒流,從叮噹到回到未來,早已被玩盡玩爛。造型如咸蛋超人的 Sentinel,來勢兇兇,最緊要關頭卻輕易被 hack,也未免太兒戲了。

范冰冰一句對白也沒說。J-Law 說了很多越南話。變種人走遍紐約,中國,巴黎,莫斯科,又穿梭時空五十年,到五角大廈刧獄,圍剿白宮,最後卻是老套地以愛化怨,放下屠刀,一班好朋友大團圓和氣收場。只差沒上天台 BBQ

Superhero 電影,十年前以為已經開到荼蘼(記得 《Catwoman》 嗎?),殊不知到今天仍是賣個滿堂紅。 Hugh Jackman,Jennifer Lawrence,Halle Berry,Michael Fassbender,Ian McKellen,Patrick Stewart,Ellen Page,James McAvoy,位位都是銀幕上獨當一面的星星,這樣糟蹋他們,真的有點難堪。

不過,《X-men: Days of Future Past》上畫五天,全球票房三億四千萬美元,影評人給了 92% 的分數。難堪的,只得我。

老了,老了。

Thursday, May 22, 2014

"Before Midnight"

 

I suspected this movie was going to be a disaster, but I simply could not not watch it.

It was a disaster.

I think a major flaw is the director sets it up wrong. We want to know what has happened between Jesse and Celine in nine years because they are our friends. Instead the movie opens with a painfully long on-the-road chatter (which is beautifully orchestrated, and totally weird) with minimal information.

Then the audience is dealt an inane, uncomfortable dinner conversation on love and sex.  Who talks like that anyway? Vacationing writers? I’m surprised no one chokes on their Greek salad after a few minutes of such contrived dialogue.

After almost an hour, the movie finally lets the audience into some of the important stuff (you know, like custody battle, birth, jobs…) in the climatic hotel room fight scene. But by that time we’ve already declared the movie sucks and are emotionally detached.

“Sunrise” and “Sunset” were two momentous days in Jesse and Celine’s lives. This time around…nothing happens.  They should've chosen a more significant day as the backdrop, like when Jesse really has to decide moving to Chicago. Or maybe the movie is a symbolism that middle age is inevitably a letdown. Maybe the joke is on us.

Nevertheless, I still like Jesse and Celine, even though Celine is crazier, and Jesse is, unexplainably, more vulgar than his twenty-something self. Ethan Hawke and Julie Delpy still possess the skill and chemistry to make them appealing. I just wish they were given better material to work with.

In 1995, I could only daydream about a one night tryst with an exotic girl in a beautiful European city.  In 2004, I could not contemplate what marriage was like. Now in fatherhood, it feels like I finally caught up with Jesse in early mid-life crises. These three semi-anthropological movies span my entire adulthood. There‘s no way to watch it without getting nostalgic, no matter how terrible it is.

“Before Midnight” is more of a footnote than a real movie. You have to see the previous two films to understand it. The wise thing to do was not making it a trilogy. They had the perfect ending filled with Patsy Cline nine years ago. Now it’s all ruined, and I so want them to make it up in 2022.

Thursday, May 15, 2014

愛爸媽,愛我家

(本來事不關己,看過新聞,笑一聲便是了。但一想到這話題,胸中就像憋著一團火,不吐不快。)

愛爸媽,愛我家,是三歲小孩也懂的常識,為甚麼要搞大遊行,大合照?看大會告示,又是啓動,又是願景,看得一頭霧水;不知何故,要特別記念聯合國家庭年二十週年,要煞有介事地立願「守護自己家庭,讓家庭成員共同成長」。

端倪,當然就在那句「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口號。再看一列全是「基督教XXX」的參與團體,動機為何,是清楚不過了。

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保守人士宣揚他們的一套價值觀,是很正常的活動。只是這樣子「擺聯合國上檯」,掛爸媽羊頭,賣反同狗肉,實在有點兒難看。

「男女建一家,孩子有爸媽」,大會是反對單親媽媽吧?按道理,也應該順便反一反離婚人士。那喪偶不續弦者該不該反省反省?扭扭捏捏,還不如大大方方,打正旗號「反對同性婚姻」算了。

又發現,很多「家庭價值」的捍衛者,都會說他們不過是表達自己觀點和理念。他們問,為甚麼同志遊行是光榮出櫃,愛爸媽愛我家卻是鬼祟恐同?

這「反主為客」的技倆,令很多人歧視別人也歧視得理直氣壯。同性戀者從沒反對異性婚姻,沒要求立法禁制異性配偶的權益;他們才是不被認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群。一邊是爭取平等,一邊是打壓小眾,把得益者變作受害人,不過是「不要剝奪我繼續剝奪你自由的自由」的歪理。

或許,很多人會說,他們沒有歧視同性戀,只是真心相信傳統家庭價值,不想社會風氣受污染。其實,這「非我族類」的偏見,已經是一種歧視。撫心自問,「維繫婚姻,守護孩子」口號背後,是真心為家庭排難解紛,為孩子建立健康成長的環境?還是「攪基唔係唔可以,不過請你行遠啲」的眼不見乾淨盲?

在美國,反同恐同,十多年前曾經鬧得熱哄哄,但今時今日,已沒多大市場了。十多個州份承認同性婚姻,全國同性婚姻合法是遲早的事,聰明的政客早已絶口不提。

一百年前婦女沒投票權,六十年前黑人不能坐白人的位子,今天看來,都是荒誕不經的價值觀。時代是向前推進的, the arc of the moral universe is long but it bends toward justice;最終勝利的,永遠是公平、包容、和愛。

______

那十四句大會指定標語,一律是「爸爸媽媽我愛你」「用愛建我家,爸媽齊參加」,空泛得騷不著癢處。

我想,標語口號,至少也該像這樣吧:

「相愛無罪,平等有理」
「一男一男,一籃子愛」
「一女一女,登登對對」
「爸爸和爸爸,我愛他和他」
「媽媽愛媽媽,天天笑哈哈」
「快樂在我家,忘記她是他」
「為家庭,盡全力,那用計,攣和直」

有心人士,何不搞一場「愛爸爸愛媽媽愛哥哥愛姐姐人人相親相愛」啟動禮,各自各精采?

Monday, May 12, 2014


我很喜愛小孩子,但一直以為,當爸爸是很遙遠,很遙遠的事。

到照超聲波那天,知道是男孩後,才驀然驚醒,原來已經迫近眉睫了。

幻想中,我是個討小女孩歡心的爸爸。男孩子?我要教他玩 baseball 嗎?(我不懂啊!)(希望他不會愛上 hockey 吧!)很多事情都毫無頭緒,日子卻逐漸迫近,心情複雜得很。

本來,是打算結婚後,再過一兩年寧靜二人世界的。只是我們年記已不少,也聽過很多失敗的例子,現實不容許我們拖太久。

又想,生孩子呢,還得看點天意,最快也要一年半載吧。

怎知道,結婚未到一週年,baby 已經滿月,效率高得沒浪費一丁點時間。只能說,是我們低估了自己的健康。

___

也想過,到底該不該生?

愛小孩,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這麼大的責任,不能一句「我喜歡」,便隨便弄出人命。

家庭壓力,倒是有一點點。四位準公公婆婆爺爺嫲嫲引頸以待,就算不至於「不孝有三」,怎也是老人家心中的一根刺。

現實一點說,生孩子,是買個保險,是為免將來後悔。這事情,過了時機便不能回頭,今天倆口子樂得逍遙,說不定老了會長嗟短嘆。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我知道她會是個好媽媽,我也應該是個好爸爸。

___

但我不主觀地以為,生孩子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一定正確的選擇」。

和小朋友嬉笑,看著小孩成長,當然是快樂的,但我們也不應忘記為人父母的辛酸。

先不說懷孕和分娩,那是男人無法體會的痛。由呱呱墮地,到背著書包上學去,父母的時間,可說是全數交了給小人兒。犠牲睡眠,犧牲生活質素,是一定的了;也可能耽誤了事業,放棄了興趣,疏離了友情。

或許,為孩子付出是值得的。但總不能說,除小孩外,其他的全不重要吧。

養孩子,從奶粉尿片到大學學費,一切一切都是用金錢換回來的。開支多了,而我們選擇了全職媽媽的道路,收入卻是短了一大截。養兒能不能防老,仍是未知之數;退休戶口數字減半,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還有的是,孩子,是會改變夫妻關係的。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但肯定和從前不一樣。二人的生活重心,已轉移到第三者身上;濃情蜜意,卿卿我我,那敵得過半夜哭啼,發燒咳嗽,和一張幼稚園報名表格?

當了爸爸,令我更了解,為甚麼有些朋友會堅決不要小孩。

生兒育女,是對小生命永遠的承諾。一百個家庭,是一百個不同的故事;踏不踏出這一步,旁人不該指指點點。

__

很久之前,寫過一篇《給女兒的信》,模仿別人穿越時空和未來的子女通訊。事與願違,終歸還是押錯了注。

現在,把親愛的女兒,換成親愛的兒子,他應該不會介意吧?

還是那一句,不用他成功,不用他富有,也不需要他才華洋溢。

快樂,便好了。

Thursday, April 24, 2014

小兒今天一歲了。

他會很大聲,不停地"da da da"自說自話。說完了,會滿足地傻笑,一副很滿意自己表達能力的模樣,雖然我們都不明白他在說甚麼。

他房間的書架上,擺了十數本圖畫書。早上起床,他會指著書架,呀呀呀地要拿書看。但每本書放到手上,他都搖頭不要;因為他記得,每一本都已經看過很多很多遍。

最近,他會打開書本,呀呀呀地嚷,要我們讀書給他聽。他聽得懂嗎?還是只愛聽別人說話的聲音?但他卻不太愛聽故事,只喜歡別人指著書上的字讀給他聽。

他應該是個很怕悶的小孩。對他來說,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在車子後座,甚至一個人坐嬰兒車,都是天大的苦差,常常哭得死去活來。

他也喜歡看人。五、六個月大時,他愛看年輕女子(前途無可限量哦!),老人家一逗他便會哭。現在膽子大了,會望著陌生人微笑。無所事事時,我便抱他到隔鄰的商場,一起坐在長椅上看人來人往。

我們沒買太多玩具,家裡的玩具多是別人送的禮物。不過,真正的玩具,他通常玩數天便會厭倦;反而不是玩具的玩具,他卻樂此不疲。

給他一張紙巾,他會很用心地把它撕碎再撕碎(然後把碎片吞進肚內繼續研究)。我的咖啡豆研磨,已變了他的私人玩具;吃飯時,一定要拿在手裡轉啊轉,才能安靜下來。

生孩子過程中,男人是個「斟茶遞水」的配角。孩子出生後,既餵不了奶,吃的穿的都是媽媽在思量,我充其量只是偶爾換換尿片,洗澡穿衣,哄他睡覺,如此而已。

相處的大部份時間,其實都是在陪他玩。我仍未能確認,「爸爸」飾演的,究竟是個怎樣的角色。

但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當他的朋友;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給他一個屬於兒童世界的童年。

Saturday, April 19, 2014

法國遊記 - 巴黎

這是我們第二次到巴黎。兩年前,在鐵塔旁邊住了兩星期,該看的都看過了,這次便沒再往羅浮宮.凡爾賽宮等地方。每天都睡到午飯時間才出門,然後即興地到處遊蕩,玩得很"hea"。

本想到 Giverny 看 Monet 的花園,還是因車程太遠,放棄了。 Musée d'Orsay 卻是必到之處 ;印象派的聖殿,無論看幾多次都不會厭倦。

《Before Sunset》中,Jesse 和 Celine 走過空中花園,再到電影中看起來很浪漫的 café 談九年來的住事。很清楚記得,Jesse 環顧咖啡室時,那一聲 "Wow" 的讚嘆。


Promenade plantée 花團錦簇,又能探看兩旁民居風情,是頗有趣的地方,可惜我們沒多餘時間和力氣,未能走到長廊盡頭。 Le Pure Café,wow,還是記住電影中那版本算了。



Montmartre,只要避開廣場的旅客黑點,還是個很值得漫步的山丘小城。


雙風車餐廳,上次到巴黎時剛巧餐廳在裝修,錯過了。又是另一個朝聖地點,實際不過一間普通的餐廳,那有 Amélie 中的靈氣?

 
循例又到聖心教堂的石階前坐一會,看看風景,看看人。
 

在地鐵看到 Eugene Atget 展覽的廣告,便抽了半天去 Musée Carnavalet。很高興意外地看到大師的作品,另一驚喜是 Carnavalet 古樸優雅的花園,是拍照的好地點。




酒店在凱旋門旁,香榭麗舍的名店,我們只是路過。卻碰上同胞攔路,懇求代買 Vuitton 包包,也算是開了眼界。


在巴黎,吃當然是最重要的。上次太大意,墮入了很多陷阱食肆;這回不敢掉以輕心,還真做了好些準備功夫。





到 Le Meurice 下午茶,純粹是滿足虛榮心。裝飾是富麗堂皇,只是吃的沒甚麼特別,四十歐元一客,太昂貴了。

 
Mariage Frères 是百多年名店,有千百款茶葉可供選擇,點心也很可口。我們五時才開始下午茶,還省了一天的晚飯錢。買回來的 Lily of the Valley 茶葉,現在差不多天天都在泡。 
 

不懂欣賞尼斯的 Bouilliabaise,但又在巴黎吃了頓海鮮宴。小龍蝦很特別,Sole Meunière 雖然油膩了點,但真的很好吃。不過,炒蝦拆蟹,始終還是中菜好。


最懷念的,要算是在小店  Bigarrade 的一頓午餐。地點有點偏遠,店面也沒甚麼裝飾。但每道菜都很精緻,美味,完全值得那兩顆星星。




巴黎,a movable feast,是個該放鬆心情.停下腳步來慢慢品嚐的城市。

不急於看,因為我們知道,始終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再回來。

───

後記:

婚前婚後,我們的生活一點也沒改變;婚禮,多少是為了應酬親戚朋友的一台戲。而蜜月,則是一個讓自己奢侈兩星期的藉口。忙碌了近一年,這旅程,便當作是我倆送給我倆的結婚禮物吧!

也料不到,這一切都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夕。我們的生活,原來正步向翻天覆地,永遠不能回頭的變化...

Thursday, April 10, 2014

法國遊記 - 摩納哥


這次旅程中,摩納哥是我堅持一定要到的地方。

面積才二平方公里的國家,半天便走遍全國,所以我們只預備在那兒逗留數小時。吃罷午餐,才慢條斯理步往尼斯車站出發。

摩納哥雖自成一國,實際上是法國的一部份;下了火車,便已走進另一國國境。這裡是富人的天堂,港灣泊滿了價值連城的遊艇。但密密麻麻的遊艇,也令普通市民和我等普通遊客,水花也沾不到一滴。

蒙地卡羅,其實不過是一座賭場和幾條街道,根本揹負不上賭城的稱號。賭場外停泊了多部名車,有在遍地暴富的矽谷也不曾見的 Bugatti,但看來只是賭場招徠遊客的展覽品。

下午三時,場內小貓三兩,玩的幾乎全是中國遊客。不要說澳門和拉斯維加斯,就是美國荒山野嶺任何一個土著賭場,也要比它熱鬧。或許,邦先生邦女郎要待到午夜才出現吧。

匆忙在賭場轉了一圈,然後在旁邊的咖啡座喝了杯貴得不合理的咖啡。

摩納哥的皇宮也沒甚麼氣派,小小的廣場,沒甚麼特色的建築,一名士兵孤零零地站崗。倒是在往皇宮路上,遇上警車開路,隱約望見車上坐著一位金髮女子。唯有催眠自己,有幸見了當今皇妃一面。

印象較深的,是那些面向港灣,依山建築的住宅大廈,和記憶中的香港有幾分相似。是記憶中,因為今天站在維港畔,都看不見太平山了。

總的來說,摩納哥名氣雖大,卻沒有特別值得遊覽的地方,半天順道到此一遊,已足夠矣。

當然,若閣下揮霍得起的話,又另作別論。

───

 
事實是,堅持一定要到摩納哥,只因為想看看這個花園。

美麗,安靜的花園,是住宅群中的一片小小空間。花園裡,種植了很多不同品種的玫瑰,但最特別的,是這座屹立一角的銅像。


到摩納哥,是為了看一看這個 Grace Kelly 渡過後半生的南歐小國,在此懷緬她的氣質,她傳奇的一生,和那帶點哀痛的結局。

Her Serene Highness Grace of Monaco,才是永永遠遠的摩納哥皇妃。

Thursday, April 03, 2014

法國遊記 – 尼斯


(因為某個人的緣故,這篇蜜月遊記停了一年半,到今天才決心繼續寫下去。都快結婚兩週年了。)

計劃中,尼斯只是旅程的中轉站,沒打算多作逗留。

第一晚,訂了在港口 Le Port 的餐廳,試試傳統的 Bouilliabaise 海鮮湯。看時候還早,我們便從海灘出發,穿過舊城區,繞過山坡上的公園,散步到尼斯港。

(按地圖,路還不算太遠。但途中一名男子向我們揮手,說 往 Le Port 應走另一條路下山。結果害我們繞了一個大圈才到餐廳,白白走了半小時寃枉路。)

那頓 Bouilliabaise 晚餐,或者是我不懂欣賞,只覺味道濃了一點,價錢貴了一點。但真的有很多很多魚。

我們沒有在尼斯觀光,連 Matisse Museum 也沒去,只在酒店附近隨便逛逛。 逛了Cours Saleya 的花墟,感覺是太擁擠,太多遊客。也在 Vieux Nice 舊城窄巷蹓躂,有點像到了意大利;可是,也是太多遊客了。


尼斯的海灘並不是沙灘,而是舖滿圓滑碎石的石灘。看見別人天體日光浴,我只在想,躺在磷磷碎石上,有多不舒服。

不過,一望見那蔚藍的海水,便會立刻原諒這個沒有幼白細沙的海灘。那海水,藍得像下了染料一樣。在尼斯的三天,我們每天都走到 Promenade 看海。看着藍寶石般閃爍的海水,彷彿有治療心靈的功效,令人入迷。

雖然沒甚麼特別吸引的景物,但尼斯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為甚麼,只因為它那一彎蔚藍的地中海。

Antibes

在尼斯有半天空檔,本想到 St Paul de Vence,但嫌路程遠了點,而且實在很怕那又是一個滿山遊客的風景點。(我真是個很怕遊客的遊客!)

上網找到一間不錯的餐廳,便決定坐半小時火車到 Antibes 午餐。(又是吃!)

(餐廳有點不好找,轉了好幾圈小巷才找到。怎料侍應說正門就在海邊大道,真的不能盡信 google。)

那兒的環境,食物,服務都很令人滿意。坐在園林景緻的餐廳,嚐着鮮美的鵝肝,還真慶幸選了這蜜月地點。世上值得旅遊的地方,數之不盡;但能和舌尖一起旅行的,委實不多。


Anitibes  不是熱門遊客區,是個美麗,古老的海旁小鎮。只是,在南法個多星期,開始對油畫般的碎石路紅磚牆有了免疫力。只記得,除了吃,便是在鎮上到處找有免費 wi-fi 的 café,因為要計劃那天在尼斯的晚餐。(又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