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さよなら,2006

又到一年盡頭,循例要回顧前瞻一番.

2006年,可以簡單地用兩個字概括:失敗.唯一的成績,是這個網上角落仍未關門大吉.

也沒甚麼新年願望,只想能學會快樂一點,不要再這樣身心疲累.希望2007能望到一絲曙光吧.

祝大家新年快樂!

Friday, December 29, 2006

失去了的,永遠最耀眼



同是過路 同做過夢 本應是一對
人在少年 夢中不覺 醒後要歸去
三餐一宿 也共一雙 到底會是誰
但凡未得到 但凡是過去 總是最登對

台下你望 台上我做 你想做的戲
前事故人 忘憂的你 可曾記得起
歡喜傷悲 老病生死 說不上傳奇
恨台上卿卿 或台下我我 不是我跟你

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斷腸字點點 風雨聲連連 似是故人來

何日再在 何地再聚 說今夜真暖
無份有緣 回憶不斷 生命卻苦短
一種相思 兩段苦戀 半生說沒完
在年月深淵 望明月遠遠 想像你憂怨

留下你或 留下我在 世間上終老
離別以前 未知相對 當日那麼好
執子之手 卻又分手 愛得有還無
十年後雙雙 萬年後對對 只恨看不到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Volver 浮花



《浮花》本來是一個很沉重的故事.

影片的骨幹是死亡.開場未幾,主角Penelope Cruz的窩囊丈夫便被女兒誤殺.接著,她敬愛的Aunt去世.故事還圍繞著她父母去世的流言,和她母親神出鬼沒的「鬼魂」.

另外,母女三代,都受到女性最大的屈辱.Cruz和母親更背負了不可告人的痛苦秘密.

但艾慕杜華拍得很輕鬆幽默.生離死別,暴力和性,只是電影的背景.他要說的,是女人怎樣在磨人的現實裡,找到能令心靈安穩的歸宿.

那歸宿不一定是男人.《浮花》幾乎絕口不提男女感情,戲中的男人全是人渣垃圾.

Cruz的角色,是個堅強又固執的婦人.丈夫死了,她不流一滴眼淚,因為他不配;只冷靜盤算怎樣棄掉他的屍體.年少時被媽媽忽略;重逢後,一笑間便泯去半生的恩怨和誤解.女兒的身世,本是無法想像的屈辱;但她對女兒的愛護,一點兒也不少.

生活的艱苦,人生的轉折,都不重要.只要一家人,一頓晚餐,更多的傷心失望,她也可眉頭不皺地擔起來.

因為,女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心甘情願付上感情的對象.

《Belle Epoque》開始便很喜歡Penelope Cruz.她的美,是有靈魂的美麗;帶點神秘感,又沒有高高在上萬人景仰的氣焰.

可惜她在荷理活拍了很多爛片,白白浪費了近十年青春.但三十二歲的她,沒了少女時的靦靦,仍然美艷得叫人無話可說.

這次回歸西班牙祖國,艾慕杜華度身編排了這個感情豐富的可愛角色,Cruz完全勝任.希望她能順利摘下奧斯卡后冠.

《浮花》這片名真的譯得好.甚至比原名《Volver》(To Return)更有意境,值得一讚.

Sunday, December 24, 2006

關於聖誕和耶穌的二三事




聖誕是記念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但耶穌並不是在聖誕日出生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舊羅馬曆法的冬至,亦是個異教節日.是教會為了阻礙異教活動,在四世紀時硬生生把這天定為耶穌的生日.

耶穌也不是二千零六年前出生的.希律王死於公元前四年.如果新約所說屬實,耶穌的出生日期最遲也是公元前四年.否則希律王沒可能和東方三博士見過面.

但新約關於基督誕生的描述,也是不可盡信.四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說到耶穌的出生,而且有很多互相方矛盾的地方.單是耶穌的族譜,馬太和路加的人名便相去十萬八千里,只得約瑟(耶穌父親)和最先的大衛(因為舊約早預言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後人)是相同的.

事實上,四福音的作者沒見過耶穌,福音是在他死後數十至百多年後才記錄的事跡.情況就如我們看雍正乾隆野史,天曉得有幾成是真,幾成是假?

有學者甚至懷疑,由基督誕生到復活升天全是虛構的故事,耶穌從未在歷史中出現過(可參閱《The Jesus Mysteries》一書).我也覺得有這個可能.如果朋友和我說,他見過別人水上飄和以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我只會關心這位朋友的心理健康,絕不會以為世上真有如此高人.



被基督教學校薰陶了十多年,自小便對聖經故事耳熟能詳.初時,基本上是全盤接收,從不曾懷疑亞當夏娃蘋果樹的真確性的.後來知道了進化論,聽過大爆炸;對聖經便由深信不疑,變成半信半疑,再變成全盤否定.

今天我是個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真辜負了母校十多年的苦心栽培.

這個聖誕,應節地在看《The God Delusion》(上帝的幻覺).書中,作者Richard Dawkins逐點擊破宗教的盲點,解釋為甚麼「神」這概念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幻覺.

人們常誤以為,既然不能證明神存在,又不能證明神不存在,兩邊都應該是50%機會.所以,有神無神不過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般的無聊爭論.

Dawkins指出這是錯誤的邏輯.他舉例:假設有人告訴你,一個茶壺正在圍繞太陽運行,無人能證明茶壺的存在,也無人能證明它不存在.但你不會天真地認為,這個飛天茶壺有50%機會是真的,因為它存在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除非能用天文望遠鏡拍到茶壺的照片.同樣道理,要證明神存在與否,責任(burden of proof)是在信徒的一方.

Dawkins認為,我們已經差不多可以肯定神是不存在的.但「差不多」只不過是科學家Never say never,永遠保留0.0001%可能性的科學態度.

無論你信不信神,也不妨讀讀這本書.它可能會帶給你一些啟示.



近年傳媒很喜歡報導聖誕過份商業化,感慨節日失去了本來意義.然而,對我這些非教徒來說,聖誕本來就沒甚麼特別意義.可以選擇天昏地暗地消費,可以和家人共聚天倫和朋友狂歡,可以伸手幫助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靜靜反思一年的得失.

在一年之終的這個星期,放下緊張的步伐,做自己喜愛的事情.這便是聖誕的意義.

Merry Christmas!

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Speaking in Riddles



工作清閒,偷空和十七歲的表妹在網上言不及義,瞎聊一通.冷不防她一句:

”Why do you always speak in riddles?”

聽了後,真令人傷心;也不得不佩服小朋友的觀察力.

成人世界,人人習慣了逢人只說三分話.模稜兩可,是穩重;字裡藏針,是老練.為了表現幽默智慧,往往要別人推敲一輪才明白你在說甚麼.

工作,更是滿佈euphemism.永遠沒有problem,只有issue;沒有懶惰,只有resource limitation;明知道做不來,要說成it's a very big challenge;不敢做決定,便是above my pay grade.

和同輩朋友,同事說話時,大家都慣了話中有話的人情世故,都不當一回事.或許,口直心快,只是十七,八歲小朋友的專利.

要成長,便要接受生活中愈來愈多的啞謎.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A Surreal Day



整夜刮大風.強風吹塌電纜,夜半更停了電,清早,供電仍未恢復;我以為只是附近幾條街的事,如常上班.

車子駛出大路,才知道事態嚴重.燈號全線失靈,橋樑封閉,交通癱瘓.沿路油站都關門大吉.眼看油缸早已過了警號,決定還是不要冒中途無油的危險,打道回府.

下午,寒風呼呼,街上幾乎所有商店都沒開門.好不容易找到一間營業的超市,一群饑民在搶購麵包,罐頭,水.鑽到人頭湧湧的Starbucks,排了半小時再等了十五分鐘,才把那杯Macchiato弄到手.店員說,他們是全區唯一在今天開放的店.

天未黑,收拾,看書.天黑了,便靠手提電腦僅餘的電池聽歌,看VCD.到最後,電池用完,夜還未深;唯有搜出家中所有蠟燭,一嘗古人挑燈夜讀的滋味.

生活,看似忙碌豐盛,但都是建立於身外物帶來的刺激.當沒有電視電腦Playstation和MP3,當不去想工作政治娛樂和日常瑣事時;我們便像行屍走肉,不懂如何讓腦袋繼續運作.

黑暗中,靜靜坐著,甚麼也不做,也不去想有甚麼可以做.真的,很,難.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Fanny and Alexander



想扮文藝看英瑪褒曼,想了很久;但一直懶慵慵不上心,拖了幾年也沒看成.看罷公園仔談董橋翻譯《Fanny and Alexander》中的對白,把心一橫立即到Netflix把它租回來.碟寄來了,還是擱了個多星期才看.

看完了,才知道後悔.這麼美的電影,卻一拖再拖,真是罪過.

每一格畫面,都美麗得像攝影作品.小兄妹睜著明亮而哀傷的大眼睛,旁觀世間的悲痛和荒謬,令人看得心酸.

敏感又愛幻想的Alexander是主角,也是英瑪褒曼對自己童年的投影.三小時的電影,差不多全是他多愁善感的直覺和殘酷冰冷的現實的在對抗.在幻想和真實間,我們陪伴他熬過爸爸去世,繼父虐打的痛苦.

但我更留意站在哥哥身後,不發一言的妹妹.Fanny比哥哥善解人意(她不害怕爸爸在臨終時握她的手,也會主動和繼父說晚安),卻是一臉倔強.一雙深遂的藍眼睛,像在說,她根本沒有妥協的打算.

Roger Ebert說電影是老人在回憶兒時片段,所以現實和幻象的界線,在記憶裡顯得模糊不清.我則覺得《Fanny and Alexander》是一首告別童真的輓歌.在戲裡,只有祖母和兩兄妹能見到爸爸的亡魂,是不是因為他們都保存了童真?回到他們「沾親帶故」的小世界後,Fanny和Alexander的靈氣又會不會被年月磨損?

小孩子對周遭的世界不了解,既好奇又無能為力.人們常說童年的時光是最快樂的.到底是真的嗎?是我們忘記了童年的無助和委屈,還是在逃避今日的平庸和重擔?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人生交叉點



James Kim是三藩市cnet科技網頁的高級編輯.上月底,他與妻子Kati,帶著一對四歲和七個月大的女兒,駕車北行到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和俄亥岡州渡假.

二十五號晚,在俄亥岡州駕車途中,James錯過了一個高速公路的出口.他決定臨時改行小路,希望能快點趕到預訂了的酒店.他不知道,地圖上看似可行的公路,實際是穿過高山的捷徑.冬天冰雪覆蓋,車輛都駛不過山嶺.

到了半山,路面情況實在太壞,James只好放棄繼續駕下去,找了一條小路下山.但真的太夜了;他把車停在路邊.打算稍作休息,待天亮時再找回去的路.

那夜,美國西北部下了一場早來的大雪;他們醒來時,四週已舖滿積雪.車子陷在雪中,動彈不得;一家人被困在人跡罕至的荒野.

最初,他們留在車中等待救援;靠車中的乾糧和嬰兒食物維生,和偶爾開車子的暖氣取暖.後來,食物漸少,Kati要給兩個女兒哺乳.汔油沒了,便燃燒後備車胎禦寒.

過了六天,James決定獨自步行去找救援.臨行前.他告訴妻子,會在翌日下午前回來.

兩天後,James仍未返回車上.而直升機搜索隊憑手機找尋網絡的訊號,追蹤到Kati三母女的位置,把她們安全救出.

昨天,在離車子約一哩處的淺溪旁邊,搜索人員找到了James Kim的屍體.



這幾天,全美國都在討論這宗悲劇.

不幸的事故,每天每地都在不斷上演.但是,或許因為cnet是我常逛的網站,或許因為照片中那可愛的孩子,或許因為也經歷了上星期那場風雪;James的遭遇,帶來了其他新聞沒有的傷感.

一秒中的錯失,一念間的決定;定下神來時回頭一看,已經永遠回不到最愛的人身邊.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夢的解釋




地點,是從前在香港的家.窗外,是傍晚灰沉沉的天空.

我在客廳中,聽到一聲尖叫.房間裡,媽和妹妹圍著一堆雜物.原來,她們在雜物中,發現一隻死了的貓.

貓屍的具體狀況則很糢糊.只記得我拿了三個白色(應該是百佳)膠裝,極速把它包起來,然後極速跑到街上.我想快些扔掉它,息事寧人,但又害怕別人會看見.

走了數個街口,也找不到垃圾箱;正焦急地等紅綠燈之際,手中的袋動了一動.貓兒突然復活,抓破膠袋跳了出來,再衝過馬路.馬路的另一邊,是一群在等待它的流浪貓.

我很害怕,怕有人目擊我隨街「拋貓」的罪行.同一時間,又聽到一陣很嘈吵的聲音.我不知道那些是途人還是警察,唯有躲在路旁暗角,希望人和貓快些散去.

復活了的貓,和同伴們愈行愈遠,卻好像特意回頭望了我一眼.我清楚看見,那是一隻遍體鱗傷,既兇惡又可憐的灰色小貓.



我相信,如此卡夫卡的怪夢,是潛意識的窗口,一定埋藏了某些啟示,

是不是心中有些拋不開,又怕被人發現的恐懼?不要亂拋垃圾?不要養貓?是時候收拾家中的雜物?不要再在夜晚喝咖啡?



貓是誰殺的?它最後去了那裡?有點盼望,將來能夢到故事的前傳和續集.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Tori Amos




或許是天生對文字比對音樂敏感,聽歌時,我會很細心地琢磨歌詞的含意.所以從小到大,也很少聽英文歌.因為,英文不是母語,而且英文歌大多不注重歌詞,始終久缺了一點感動.

唯一的例外,是Tori Amos.

王菲的「冷戰」,是改編自Tori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當年迷王菲,愛屋及烏(也為了炫耀「高人一等」的品味),傻裡傻氣地買了兩張Tori的CD回家.

一聽之下,不得了...雖然每一首歌也不知道她想說甚麼,但真的放不下她的琴聲和歌聲.

Tori的慢歌,藏著一種深沉的悲哀;那是眼淚乾後,對一切不再在乎的幽怨.感覺就好像,每聽多一遍,便更接近那個隱藏在歌聲中,曾令主角傷心的故事.

後來也有斷斷續續買她的唱片,只是己沒了最初的震撼;最愛的,一直是”Little Earthquake”和”Under the Pink”這兩張CD.

今天重聽她清唱三分多鐘的”Me and a Gun”,想到這首歌背後的故事,久違了的感動,一下子又跑回來了.感人的歌聲,的確有種文字沒有的魔力.

又想到,已經很久很久沒聽過新歌,和中外樂壇是完全脫節了.側田?衛蘭?我只知道,他的額頭,和她的脷環.

Sunday, November 26, 2006

舊愛新歡

結果,還是抵受不了誘惑.
結果,還是背棄了她.

舊愛雖好...


但無論外貌,內涵,身材,智慧,新歡都勝她一籌...


也怪不了我見異思遷.
唯有希望ebay能為她找到一處好人家.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情是...青紅蘿蔔煲豬腱




十多歲時,既無知又喜歡扮高深.未戀愛過,卻會幾個電車少年圍在一起吹水談情(談論別人的感情),大發謬論.

我會煞有介事地說,愛情,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關係.事實上,唯一實在的,是暗戀前座女同學三星期所產生的幻覺.

那時候,認定了愛情是一份最終一定會得到的禮物.仿佛找對了人,答對幾條問題,猜中某些謎語,獎品便會「叮」一聲在面前出現.

只是,問題答了,謎語猜過後,卻弄不清期待中的獎品是未出現還是丟失了.心灰意冷時,開始覺得那是個子虛烏有,以訛傳訛的傳說.

兩個人的關係,是很多很多感覺集合起來的幻象.感動,關心,好奇,刺激,失望,妒忌...混和在一起,我們便給它一個代號.說穿了,你和我不過是60%好奇加40%妒忌,他與她則是50%感動配50%恐懼.

所以,「你還愛我嗎?」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真正的愛情,根本不存在,它是個永遠看不清價位的恒生指數.

今天,牛市已遠,熊市未完.竟然又發覺,原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愛情,其實是一煲青紅蘿蔔煲豬腱.

每對情侶,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他們的感情,就是一款獨一無二的湯.有人循規蹈矩落足湯料,卻忘了看火,落得只剩一堆乾湯渣.有人兵行險著,用最稀奇古怪的材料,也能煲出一盅絕世好湯.

外貌性格身家修養,好奇自尊性感嫉妒,都是愛情的一部份,但它們不過是紅蘿蔔和赤小豆.花了半天心血,沒有人會只吃那一塊豬腱.同樣地,再閃亮的眼眸,再窩心的溫柔,都不是我們在追求的東西.

我們尋找的,是湯水滑過喉頭時的幸福,是那一生念念不忘的味道.愛情,就是一口或清甜,或香濃,或甘苦的老火湯.

幸運的話,找對了配方,可以天天用心炮製獨家靚湯.

不幸錯過了,事過境遷,便永遠找不回同樣的材料,永遠拾不回那留在齒頰間的餘蘊.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老外看中國




今期的The Atlantic登了James Fallows一篇論中國的文章.作者由他在上海生活的點滴,談到今後中國在世界的位置.

Fallows文筆輕鬆,不似一般政治評論般死板.他說青島啤是喝得下口的啤酒中最便宜的.他解釋,百度宣稱搜尋「南京大屠殺」結果比Google多,原因是國外有屠殺字眼的site都早被封了.他感到大惑不解的商場之謎是:那些永遠無顧客的Prada, LV名店如何能經營下去...

不過,文章討論的是沉重的大題目.在這裡說說作者提出的三個發人深省的觀點.

反日

Fallows不明白為甚麼中國人會那麼熱衷反日.起初,他以為反日只是共產黨的民意牌;但再看清一點,年輕一代的激進情緒已經超越了政府控制的範圍.

他質疑,同樣是「不能忘記歷史」,為甚麼反日會一呼百應,卻沒人提及文革的苦難?(老外始終是老外,不明白即使大陸如何開放,老毛仍然是中央和人民都不願意碰的禁區)

他認為中國人要求日本像德國那樣真心參悔,是註定要失望的.因為在日本人心中,他們才是二戰的最後受害者.

親美

Fallows曾在日本長期生活.比較中日二國,他覺得中國人遠比日本人更接近美國人的民族性,相信中美兩國人民可以和平相處.

他建議美國應立刻大量吸納中國留學生.因為,無論這批學生是去是留,一班(至少在潛意識上)親美的大學畢業生,也會是美國在中美關係上的最大籌碼.

中國夢

Fallows說:「荷蘭人沒有荷蘭夢;芬蘭人沒有芬蘭夢;日本人若真的有日本夢,女的應該是夢想如何擺脫上班掙錢的丈夫,男的則是夢想如何擺脫上班掙錢的辦公室...」

當今之世,能稱得上擁有夢想的,恐怕只剩中美兩國.

美國夢,我們都很熟悉.物質財富不過是目標,美國夢真正的本質是每個人都有達成理想的機會.雖然有點天真,但仍勉強可以自圓其說.機會,的確是大部份美國人深信不疑的夢想.

中國夢,又會是怎樣呢?

現在的中國,改善生活便是人生的目的.但和美國不同,中國人社會沒有強大的宗教在背後支持.賺到錢,買了房子,買了車子後,明天的中國人會夢想些甚麼呢?


讀完整篇文章後,腦裡想起的,竟然是珠三角那連綿數百里,不辨日月的天空(見圖).

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衣櫃的問題

和A在餐廳吃飯,他遇到兩個我不認識的朋友.大家打了個招呼,各自散去.

想必是眼神出賣了我,二人一走開,A便說:「唔使估啦,佢地都係基o既.」

這麼一句,便帶出了兩個有趣的問題:

(1) 我應不應該問?我知道A是同性戀,不等於我對他的朋友有「知情權」.假如A不自動揭曉,我問了,可能會令他難做.不問,又好像很惺惺作態.

(2) 他應不應該說?A在我面前走出衣櫃,但他的朋友根本不認識我,A是不是應該先徵詢朋友的意向?但只因為他是基,所以一切都發生得很自然.若然他是直的,那一句「唔使估啦...」,會是何等突兀?

在一個完全理想的社會,性取向就如職業國籍一樣「無分貴賤」,也無需隱瞞.可惜這不是個理想的社會;當中的錯綜複雜,耐人尋味之餘,也帶幾分無奈.

看來,廿一世紀的人際關係,真的大有學問.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Goodbye West Wing



閉關四十八小時,終於煲完二十二集的West Wing

Season 7,是最後一輯了.President Bartlet離任,新總統上台.一班白宮幕僚,走的走,留的留.最可惜是Leo在戲外先走一步,令結局變得不完全,也更哀傷.

這麼多年來,West Wing是唯一要一邊看,一邊思考的電視劇.West Wing令我更關心美國政治.戲中虛構的白宮,陪伴很多人煞過了這幾年的黑暗政治.雖然最後三輯水準比較參差,但總比其它大同小異的「鑑證實碌」「妙手仁心」好得多.

追了三年的電視劇終於落幕,真有點失魂落魄.明天開始,我該看甚麼?希望Studio 60不會令人太失望吧!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美麗的國家



隨著新聞網相繼公佈Jim Webb在維珍尼亞州勝出,美國中期選舉已大概塵埃落定,民主黨重奪參眾兩院控制權.總統布殊失去了國會的盲目支持,未來兩年將會寸步難行,再不復六年來為所欲為的氣焰.

這次民主黨在眾議院,參議院,和州長選舉全部一席不失,也算是一項記錄.共和黨被轟退,標誌保守派二十多年的權力擴張正式告一段落.

保守派的中心思想,是保衛既得利益.他們強調自由市場,主長減稅;在「增長」的大前題下,公義,平等,環境成了次要的考慮.保守派和基督教教會互相依賴,關係千絲萬縷;因此在社會道德問題上,共和黨一直持反墮胎,反同性戀,支持死刑的保守立場.

由列根上任開始,到1994年Newt Gingrich的「保守革命」(共和黨重掌被民主黨控制了四十年的國會),再到布殊近乎瘋狂的囂張,美國政壇的保守勢力一直在膨脹,令人錯覺美國正一步步變成封閉的神權國家.

但這是不是真正的美國?我想現實不是這樣的.我認識的美國人,絕大多數都是友善,明理,包容的公民.他們希望社會變得更公平,反對以暴易暴,也明白除了經濟增長外,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實際是當權者和傳媒過份渲染保守派的影響力,令左右兩派劍拔弩張.如今神話幻滅,相信美國人會重新發現,原來他們都是不左也不右的溫和派.

這五,六年,美國對外對內都可以說是走了歪路.不過民主政治可愛之處,是它那自我調節的機制.現在權力重新分配後,希望國家能重拾正軌吧.

壯麗的風景,頂尖的腦袋,完善的制度,George Clooney,Scarlett Johansson...這個美麗的國家,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而不是文明發展的負累.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行街學英文



shroff - noun
1. (in India) a banker or money-changer.
2. (in the Far East, esp. China) a native expert employed to test coins and separate the base from the genuine.

shroff office=繳費處?上網search,才知道好像是香港獨有的詞彙.



paraphernalia – noun
1. (sometimes used with a singular verb) equipment, apparatus, or furnishing used in or necessary for a particular activity: a skier's paraphernalia.
2. (used with a plural verb) personal belongings.
3. (used with a singular verb) Law. the personal articles, apart from dower, reserved by law to a married woman.

香港的英語水平真的很高!(攝於粉嶺)

Friday, November 03, 2006

寓工作於遊戲



9:30AM:有事找老細,卻見他滿頭大汗邊走邊說:「o岩o岩跑完步,依家去沖涼,有咩事半個鐘頭後先搵我」

12:15PM:隔壁同事打電話來:「lunch想食日式中式越式泰式定意大利式?」

3:30PM:另一位同事經過:「雪櫃有免費啤酒,快D去拎返支...」

4:45PM:又另一位同事走入我房間:「你係唔係好忙?」「唔係,有乜貴幹」「既然冇野做,不如去樓下打場乒乓波」



偶然也會感嘆,我們這班人真的是被寵壞了.雖然同事們(包括本人)都是勤力盡責的員工,但工作環境實在太輕鬆了.

彈性工作時間.完全自由的dress code.歡迎隨時遲到早退.可以攜犬上班.公司人少,上司隨和,下屬融洽.最大的辦公室政治,是爭議下次team event應該去那裡玩.

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工作是每天出賣八小時體力腦力,絕不會賣身給公司.科技界更是只問成績不計付出.有本事的話,只要能交足功課,大可以「三點不露,五點收舖」.

不過,受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傳統思想影響,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太過complacent,不可太鬆懈.幸福不是必然;假使有天不幸要上陣你死我活的殺戮戰場,我希望會捱得住.

或者,凡事也不敢去得太盡,正是中國人和外國人性格最大的分別吧.

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香港‧印象



十月中的香港,依然悶熱.逗留了短短兩星期,帶走了一點浮光掠影的印象.

愛旺角的髒亂嘈吵和榆林開益樂文.看不過眼補習天王天后的玉照.愛中環集中得令人目眩的名店.討厭不倫不類的朗豪坊又一城.

覺得香港愈來愈像日本;變成一個由鐵路串連,靠便利店補給的消費城市.可惜便利店內容乏善可陳,也沒有多少適合步行的街道,有的只是大型和更大型的冷氣商場.

港府原來是頗家長化的.施政報告,家居衛生,家庭和諧,基本法...大量宣傳廣告海報標語滲透每個角落.不知道是民智未開,還是政府太苦口婆心?尤其是那個教人慎防騙子的廣告,每次看到都要問:這城市真有那麼險惡嗎?為甚麼要警告小朋友不要借手提電話給別人使用?

這次回來,最大的體會,是發覺整個社會比以前更兩極化.

從前,高尚品味和奢侈生活,是屬於一個特別的階級.那是一個目標,一個夢想,甚至是勤力讀書的動力.但生活中,察覺不到那道貧窮和富裕間的明顯峽谷.

今日,名店就在隔壁,「豪宅」聳立街口轉角處,潮流是新一期的便利.揮霍不再是一小撮人的特權,花不起才是眾生的罪過.於是,你搬進八百方呎豪宅,我買了六千元的最新款手機,她以一個月人工換一個小袋袋.

社會好像變得富裕了,還是我們決意看不到天水圍的新媽媽,深水埗的老婆婆?

如無意外,應該不會再長居於這擁擠的都市了,但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回來探望的.畢竟,滿城喧鬧煩囂中,是我最熟悉的人和事.

生於斯的城市,就如初戀;不能在一起,卻是過後每段感情暗裡對照的回憶.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發牢騷



這大半年,日子過得很頹廢.白天掛著笑臉幹正常人的正常事;夜裡擔心如何打發晚飯後臨睡前的數個小時.

說到底,心中並沒甚麼遠大理想.想要的,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天:

星期天懶洋洋睡到十一時半/為喜歡的人做個不怎麼好吃的brunch/一起城中東逛西逛,買些又貴又沒用的東西/在黃昏的公園計劃下次旅行目的地/吃頓便宜的晚飯/回家看兩小時無聊的電視劇

不用名成利就出人頭地,也不用高朋滿座衣香鬢影.這麼卑微的願望,應該不難實現啊.
 
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找到了他們的天地.為甚麼我花了比別人多的氣力,仍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或許我真的太笨,太懶惰,太懦弱.或許我真的不夠好.但還能做些甚麼,還能改變甚麼?

已經很疲憊了.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A Bipolar Cat

一隻精神分裂,以為自己是獅子的可憐小貓.

(注意:影片內容可能會令觀眾不安)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探望朋友

週末,陽光普照.趁夏天還未完,特地抽空探望一位舊朋友.

可是他今天有些心事,悶悶不樂:




不知為何,森林中最有智慧的成員,好像都不快樂:



最有權力的,又好像很孤單:


或者,快樂,就是在藍天白雲下和情人一起吃樹葉: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絕望真相



Al Gore訪問香港,讀報得知《The Inconvenient Truth》被譯作《絕望真相》.Inconvenient不是絕望,而且電影的訊息是「人類還有扭轉危機的希望」;這個譯名,好像不太貼切.但既然片商沒有改個《火熱危機》《地球浩劫》般的名字,也不應太挑剔了.

云云政客中,個人頗欣賞戈爾.80年代,他還是參議員時,戈爾已提倡發展大學間的research network.1994年,Internet還未起飛,他多次在演說中強調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重要.可惜,傳媒和政敵生安白造的一句「戈爾說他發明了Internet」,便把他的功勞醜化,至今仍是美國人茶餘飯後的笑柄.

《The Inconvenient Truth》也逃不了被取笑的命運.這動畫便是諷刺戈爾談溫室效應何等沉悶,悶得企鵝也打瞌睡.(短片後來被揭發是親共和黨的公關公司製作的,大油商ExxonMobil是他們其中一個顧客.政治...)

2000年大選,若不是克林頓的一支雪茄,和萊溫斯基小姐一條不願拿去洗的裙子,戈爾幾乎是勝券在握.可是,經過兩年無聊的醜聞政爭,美國人彌漫著「投票給誰,結果都一樣」的反政治情緒.加上Florida亂七八糟的選票,戈爾才不明不白地輸了537票給布殊.

六年後的今天,相信人人也明白,結果是不一樣的.你的一票,不單能決定國家福祉,也間接影響地球另一面千萬人的生命.

2008年快近,共和民主兩黨已在密纙緊鼓籌備下屆總統大選.戈爾是有心再參選的,不然也不會再三帶記者遊花園,從不正面回答「會不會再選」這問題.我希望他會再站出來,當然更希望他能(再次?)當選.因為,我們只能寄望,下一位美國總統會認真看待溫室效應,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現在這位?大部份人都早已放棄了,就讓他繼續反恐反到任期屆滿吧.

但民主黨黨內提名的勁敵,是克林頓夫人.戈爾能否打敗舊老闆娘?好勝的美國人又會不會給一個「失敗者」第二次機會?我並不敢太樂觀.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沙灘午睡

明明發夢食緊迴轉壽司...

點知俾人嘈醒左...

係唔係你?


小海獅也知道夏天快完了,正貪婪地享受著週日午後的溫暖陽光.

Di-Dar



Di-Dar,王菲,一九九五年.一張很精彩的唱片,

那年冬天,在家中,在車上,在學校裡,反反覆覆聽來聽去都是碟中那十首歌.Di-Dar/假期/迷路/曖昧/或者/我想/享受/一半/無題/流星,十首都是曲詞俱佳的作品.林夕包辦了九首歌詞,沒有交行貨,當中不乏令人回味的佳句:

「收起了超重的行李/棲身於歸家的客機/倒數中一分一秒不忘記/這世界將會將會多美多美/比不上這個星期」(假期)

「茶没有喝光早變酸/從來未熱戀已相戀/陪著你天天在兜圈/那纏繞怎麼可算短」(曖昧)

「或者/無數樣問題/代表/和你未徹底/或者/情深得不見底」(或者)

「如微笑/只可因你在想我/如難過/只因要等我/完全要將這感覺留給我/二人分享一個又怎麼可」(享受)

可惜,Di-Dar之後,王菲懷孕/離婚/戀愛/分手,作品一年比一年少.近年(再戀愛/再懷孕/再結婚?)更是完全停產,很可能永遠也聽不到她的新曲.

好幾年沒聽過Di-Dar了.前幾天心血來潮,想拿些舊CD在開車時聽.怎料,一打開盒子:



一直以為珍而重之的收藏,原來早已被遺留在不知那一個城市,那一間房子,那一架唱機...

從來沒對一張唱片如此膜拜過,相信以後也不會那樣著迷.最喜愛的東西,偏偏就在不留神時遺失了;還要過了數年後才發現,真是糊塗.

唱片不見了,可以再買.其它東西,失掉了,想找回來,也不知道該往那裡去找.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丘成桐與龐加萊猜想



今期的New Yorker刊登了一篇關於丘成桐教授和Poincare Conjecture(龐加萊猜想)的文章.看罷,心中有些感觸.

丘教授的大名,我在小學時已經很熟悉.不是對高等數學有興趣,只是有幸母校亦是丘就讀的中學.還記得他贏得數學界最高榮譽Fields Medal那年,學校大煲特煲,很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味道.

Poincare Conjecture是法國數學家Henri Poincare在1904年提出的Topology(拓樸學)問題.小弟才疏學淺,實在不清楚龐加萊在猜想甚麼.只簡略知道,在普通三維空間,球形的表面是個二維manifold(2-manifold)2-spehre;而四維空間的球形表面便是個3-sphere.Poincare的假設,是能利用方程式,在所有3-manifold中把3-sphere分辨出來.

一百年過去,還未有數學家能證明龐加萊猜想的真偽.Clay Institute把它列為七大數學難題(The Millenium Probelems)之一.任何人能成功破解,會獲贈一百萬美元獎金.(對一百萬獎金有興趣的話,可看看The Millennium Problems一書.)

然而,正當全球學者埋首苦苦研究之際,俄國一位不太出名的數學家Grigory Perelman在2002年底突然提出解答.Perelman的答案雖然草率難明,但其它數學家核實後,都認為沒有破綻,是能證明龐加萊猜想的完整解答.Perelman卻仍然隱居在聖彼得堡不問世事,甚至拒絕了Fields Medal.他說:”If the proof is correct, then no other recognition is needed"

那邊廂,丘成桐也在做龐加萊猜想的研究.今年,丘和兩位門生朱熹平,曹懷東發表了他們對龐加萊猜想的論文.但很多數學家都認為那是抽水之作,不過是在詳細解釋Perelman三年前的答案,並沒甚麼新的學術見解.雖然如此,丘成桐還是自己領了自己的功(New Yorker也不忘調侃一番):
”Hamilton contributed over fifty per cent; the Russian, Perelman, about twenty-five per cent; and the Chinese, Yau, Zhu, and Cao et al., about thirty per cent.” (Evidently, simple addition can sometimes trip up even a mathematician.) Yau added, “Giv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incaré, that Chinese mathematicians played a thirty-per-cent role is by no means easy. It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ribution.”

文中還提及丘成桐想取代陳省身為中國數學巨人的野心,也說到他最近和田剛的罵戰.整篇文章對丘的描寫都很負面.看不見半點享譽國際數學家的影子,剩的只是中國人沽名釣譽,小圈子內訌的污煙漳氣.

科學家也是人,也有人的缺點和情感.牛頓咄咄逼人,達爾文孤僻...但對傑出的華人學者,我們都期望他有傳統讀書人的氣度和風骨.

畢竟,丘成桐教授是「香港製造」,真正有成就的國際學者.希望New Yorker這文章只是作者的偏見吧.

(附圖的Möbius strip,可以說是最出名的2-manifold.它只得一個平面和一條邊界.另一個2-manifold是無內無外的Klein Bottle.Topology,好似幾好玩!)

Tuesday, August 29, 2006

世風日下

國內奇形怪狀的英文menu,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但這個都可算是極品(偷自Elyse Sewell) :



只能歎聲世風日下,道德淪亡.

Sunday, August 27, 2006

十本好書/不是推介

不久前,棧主介紹了他的十本書緣.這幾星期一有空檔便想,究竟對自己影響最深遠的是那十本書.

由識字開始,讀過的書沒一千怕也有五百本.只是,絕大部份都是水過鴨背在心中了無痕跡.要數出真正有影響力的十本書,原來也不容易.

雖然不容易,還是勉強湊足了十本:

───

《小王子》
之前寫過,這裡不重複了.我常常想,如果那時沒看過小王子,說不定現在的人生可能會快樂一些.

───

《紙猴》
我的第一本衛斯理小說,應該是小學六年級時看的.衛斯理的十項全能,白素的機智美麗,不知騙了我小六至中二多少的青春光陰.

後來,當圖書館的四五十本存貨被掃清後,開始覺得天馬行空其實是誇張,也厭了千篇一律的靈魂和外星人,便沒繼續追倪匡八十年代中以後的小說了.

───

《倚天屠龍記》
倚天是中二升中三那年暑假看的.那個少男不幻想自己是張無忌呢?誤打誤撞練成絕世武功統領黑白兩道;多情又優柔寡斷,美女卻死心塌地相隨.

謝立文說過(不記得是那本麥o麥的後記):「金庸寫周芷若呵氣如蘭,張無忌心神為之一蕩...我們死蠢,也心神為之一蕩」(大意).我記得,那個夏天,死蠢的我蕩了很多蕩.

───

《從牛頓定律到愛恩斯坦相對論》
方勵之教授的相對論入門書,啟蒙了我對課本以外科學知識的好奇心.

認識相對論後,真的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既然連時間也不是絕對,我的一天可以是你的一秒.還有甚麼東西是絕對的呢?所有成敗功過愛恨恩怨,也不過是我們困在狹小參考系中的偏見.

───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可以說是本普通的愛情小說,但它讓我接觸到村上春樹.認識了村上,年少時的孤獨便好像有了深一層的意思.雖然,在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澀歲月,所謂孤獨,說穿了,不過是苦悶.

最近,一口氣重讀了《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舞吧舞吧舞吧》,《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對村上那種與世無爭的孤單,好像比從前更有共鳴.畢竟,我己接近書中主角「我」的年紀了.

───

《我的帝王生涯》
一個末代無能君主,在位時週旋在妃子群臣之間,亡國後隨馬戲團到處表演走索雜技...那裡是古代的中國,卻不是你和我熟悉的中國.蘇童的文字,彷如隔了層薄紗看歷史的童話.

《我的帝王生涯》是個很浪漫的故事,拍成電影的話,相信會比略嫌賣弄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更吸引.

───

《Microserf》
Douglas Coupland寫90年代中微軟員工奴隸式的工作生涯.不過是幾個geek的尋夢過程,現在重看,才發覺我工作上走過的道路,多少是潛意識裡受了這本書影響的結果.

書中主角蒙標叔「召見」的描寫,十分抵死.不經不覺,標叔也快退休了.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看《The Catcher in the Rye》時,早過了憤世嫉俗的年紀.可是讀到主角Holden Caulfield在紐約街頭的奇遇,卻又身同感受.或許在內心某處,我們都收藏了一顆對世界失望,又不知何去何從的少年的心.

───

《Anna Karenina》
"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but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由這句著名開場白直到近千頁後的結局,真不知當時那來的毅力,能硬吞了這本托爾斯泰名著.

很多細節都忘了,但仍深刻記得兩點當年的讀後感:「激情捉係手裏面會化為灰燼 反而藏係心底可以歷久常新」,和「愛情不等於麵包」!

───

《Atlas Shrugged》
《Atlas Shrugged》可能是近代最重要的美國小說.故事是一班精英,為了扺抗令經濟停滯,文明倒退的社會主義,而選擇了避世.目的是要保存他們所代表的技術,文化和價值觀.他們住在世外桃源,靜待外面的社會自我毀滅後,才「重出江湖」重建人類文明.

小說其實是在硬銷作者Ayn Rand的資本主義哲學Objectivism.我不認同Rand的哲學,但小說叫人思考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和甚麼才是最合符人性的制度.

聽聞Atlas Shrugged會被拍成電影,但看到傳聞中的主角名單,真令人有些擔心.

Saturday, August 26, 2006

Burberry 廣告

無所事事在高登遊蕩,竟然碰到這個可愛的舊廣告:



看完,有點兒想買一條昂貴的格子圍巾回家.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另類)色情雜誌



有一種雜誌,是把最私隱的地方赤裸裸地呈現讀者眼前.看罷會令人心跳加劇,呼吸加速;會令人恨不得盡情擁抱照片中每一分每一寸的完美.

每次經過書店報攤,看見它們五色紛陳的封面,也常常忍不住買一兩本回家慢慢欣賞.DwellMetropolitan HomeVerandaElle Decor...琳瑯滿目,而且好像愈出愈多.

聽過人說,這些sell夢幻家居的雜誌其實是”house porn”.真是一針見血.因為,和色情雜誌一樣,它們賣的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是人人渴望的完美型象.

明媚陽光穿過落地玻璃窗照在精雅的象牙白梳化上;一塵不染得捨不得用來煮食的Designer kitchen;永遠窗明几淨,永遠看不見鎖匙掃把和電費單.

相信天天置身其中吃喝睡拉,也不過是不外如是的廳房廚廁吧.但我就是一看再看,還要妄想有一天找個城市安頓下來後,客廳牆上要掛甚麼畫,浴室該配個怎樣的後現代臉盆...

無奈,發白日夢之餘,只能靠一本本「色情」雜誌來滿足那燃燒的慾望了.

Wednesday, August 16, 2006

可樂‧蝦餃‧蛋撻皮

夢醒時,你記不得夢中主角是誰?是不是你的情人,仇人,父母,偶像?

這幾年,夢中的常客,是已經很久不見的外婆.

那是個還未有菲傭的年代.和很多小孩一樣,我是外婆一手帶大的.因為是家裡第一個孩子,自然無可避免地有些縱容.

小時候我很喜歡喝可樂.每次央她,她總是吝嗇地斟不到小半杯給我,還要附送「日頭飲汔水夜晚你一定會肚痛」的金科玉律.

到今天,偶然在午飯前拿起汔水罐,心頭也會閃過一絲罪惡感.

飲茶,當然是指定活動.二十多年前,彌敦道街頭到街尾每一間茶樓,都有我們的腳印.因此,也有「蝦餃只要蝦,蛋撻唔食皮」這個在親友間斐短流長近三十年的傳說.(是傳說,因為身為第一當事人的我,壓根兒一點印象也沒有)

外婆在香港生活了數十年,卻很有性格地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在家中是你一句上海話我一句廣東話般溝通.我曾經因此以為自己聽得懂上海話.

後來到了上海,別人說甚麼我一句也不明白.方才醒覺,外婆的詞彙,永遠只圍繞著上學,吃飯,點心,睡覺.難怪我只聽得懂她的說話.

家,茶樓,上學的路,和凌亂的街市,便是我們關係的全部佈景.

過了很久才知道,外婆是外公的第二任妻子;原來逢初一十五我上香叩頭的相中人,不是甚麼袓先,而是外公的亡妻;原來大姨媽不是她的親女兒.我不清楚那是不是家中不成文的禁區.但兩代前的悲歡情感,在小孩眼中,是那樣奇異又神秘.

外公喪禮上,外婆平靜地跟我說了一句「我要再去看一看他」,我便扶著她一步步走向靈堂之後.只有那麼一次,在人生最盡頭處,我彷彿看到他們年輕的輪廓.

回家途上,三歲的表妹天真地問「為甚麼要燒我爺爺?」五十年相處,轉眼化成輕煙一縷;她聽在耳裡,心裡會是何等的苦?那一刻,偌大旅遊巴士上,沒有一人不為外婆難過.

移民後,因為種種原因,外婆沒有選擇跟我們一起.她在上海老家病重時,我綑在自以為了不起的事業,自以為很偉大的感情中,竟然沒有抽那一點時間飛回去探望她.

那是我一生最後悔的錯事.今時今日,我仍是不明白當年腦裡到底在想甚麼,只能為自己的狂妄而羞愧.

她有甚麼話想說,有甚麼地方想去,有甚麼心願?我們沒有問,她當然也沒留下甚麼日記家書.她的一切,在我們腦裡永遠是不完全的片面印象.

十月回港,一如以往,第一件事便是去探望她和外公;告訴他們爸媽生活得很好,我的工作也算有點成績,小表妹已是個大學生.

還有,現在我會吃蛋撻皮,也不那麼愛喝可樂了...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Little Miss Sunshine



一個小女孩,一心希望能在選美奪冠.為了令她夢想成真,一家人克服種種困難,長途跋涉帶她去參加小選美.終於,女孩克服恐懼,自信地在台上表演祖父教她的舞步...

迪士尼最新的溫情勵志電影?非也,Little Miss Sunshine是齣粗口橫飛的R級(restricted,即三級)黑色喜劇.

女孩的爸爸整天教別人”don't be a loser”,自己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哥哥是個一言不發(是真真正正用紙筆溝通的一言不發),憎恨全世界的憤怒青年.祖父則是滿口粗言,躲在浴室吸可卡因的老頭子.舅父?剛剛因失戀自殺不遂的同性戀者.媽媽可算是最正常的家庭成員,但在這樣一個家,正常人很難支持下去.

影片觸及夢想,失敗,親情,貧窮,性,甚至死亡等大題目.不過編劇和導演沒有說教;只讓觀眾在笑聲中,跟隨這荒唐的一家人,乘著一部破爛Van仔向目的地前進.影片既沒有過份渲染「堅持理想」的樂觀,最後也沒有來一個「有志者事竟成」式的大團圓結局.

導演聰明地把重點放在女孩Olive身上(雖然爸爸Greg Kinnear,媽媽Toni Collette,祖父Alan Arkin,舅父Steven Carell都是出色的名演員).每個家人都被生活和自身的缺點壓得透不過氣;對Olive的愛護,可以說是整個旅程的唯一動力.而飾演Olive的小演員Abigail Breslin,真的很可愛.

我想電影想說的是:不管你我願不願意追,生活本身就是一段又一段追夢的旅程.途中車子會壞,會被警察截停,會迷路;就算到了終點,也可能會發現夢想原來是個笑話,然後再向下一站進發.

但無論旅程如何顛簸,我們也不用悲天憫人,亦不必自我麻醉.生活,其實並沒有甚麼發人深省的大道理,只不過是一部Van,一家人,很長的公路,和路上的波折而已.成功了,不能停下來;失敗了,更加要一跛一跛趕快上路.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一齣令人狂笑又微笑的電影了.四粒星 ****/****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我的志願

小學三四年級時,每逢寫「我的志願」,我一定是選作家.那時認為,中文科作文能被貼堂,是代表老師也認同我文采飛揚妙筆生花.不當作家,簡直是浪費自己十歲不到便洋溢到滿瀉的才華.

到了五六年級,稍為懂事,矇矓意識到作家在香港不算是一門職業.喜歡看報紙雜誌的我,便聰明地轉軑,把志願由作家變成記者.心裡想,反正也是寫,又能夠周遊列國(報紙刊登那麼多外國新聞,記者當然要時常到外國採訪啦...我諗);記者,好像比作家pro一些.

好景不常,升了上初中,更加懂事(和市儈),開始擔心以記者為終身職業的錢途.適逢八十年代中,香港大興土木.每次路經中環,看見匯豐,交易廣場,中銀等一幢幢大廈由平地聳起;我的志願便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變,變成了建築師.自我感覺良好之餘,父母親的反應也出奇地熱烈.

可惜,空有將來拆掉匯豐總行後的全盤計劃,卻忘了培養自己的藝術細胞.而且功課日漸繁重,心思慢慢由「我的志願」轉移到「我的分數」上.

然後,中三時買了部8MHz的PC,開始跟同學在高登遊蕩「吸」game...中四選了理科...到了外國,選了工程系...然後,有幸趕在科技泡沫爆破前畢業.不經不覺,天天坐在電腦前靠一堆偽Hi-tech術語「o危飯食」的歲月,也過了近十年.

原來自初中後,已再沒想過我的志願了.人生,就像身處遊行隊列中.只要跟著人群腳步,想也不用想,便會自自然然隨波逐流地由A走到B.

雖然,想去的地方,永遠是CDEFG.

(只因看到張翠容談在中美洲採訪的遭遇,和Stannum說參加西九比賽的心得,突然很懷念當年那些空中樓閣般的「志願」.)

Tuesday, August 01, 2006

創造進化與有神無神



去年,Intelligent Design(ID)來勢洶湧.為了討好保守派,連總統布殊也公開聲明學校「應該兩種理論也教」.

眾所周知,ID不過是披了羊皮的創造論.ID的戲法,就是絕口不提「神」這個字,卻能傳播「神創造人」的宗教思想.ID支持者的目的是營造一個科學的假象,令人產生創造論也不算是迷信的錯覺,藉以打擊進化論.

但到了2005年底,Dover教育局一案審結,Intelligent Design一敗塗地.近半年來,媒體上也再聽不到關於ID的新聞.

對維護進化論,我是非常固執的.自小便對發掘人類化石的故事非常著迷.跟家人到新界鄉村地方時,甚至會幻想在路旁泥地下掘出一副比Lucy更古老更完整的化石.

還記得小學六年級時,一位老師曾在課堂上說「有人話人係馬騮變出黎喎,我點都唔會信」.那時候第一次覺得,老師,原來也可以是無知的.

今天翻開一本摘錄科學家反駁ID文章的(Intelligent Thought: Science versus the 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 , Edited by John Brockman),讀到很精辟的一句:

”...atheism is defined by negation - an unwillingness to swallow certain beliefs about the supernatural - and has no content on its own.”

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

數星期前才在Andrew那裡吹了埸不大不小的水,爭論無神論是不是一種信仰.我自然是支持無神論的,亦從不覺得需要信心的幫助去理解這個世界.Andrew則覺得,無論有神無神,其實都是信念,都需要”leap of faith".

或許,關鍵是在於「相信沒有神」和「不相信有神」的分別吧.無神論的本質,是「不相信有神」.因此,若硬要把無神論分類為信仰,就等於說無神論者是「相信不相信有神」的人.那是架床疊屋,邏輯不通的概念,「我點都唔會信」.

對於無神論.我也是很固執的.

P.S.:昨天才說最近沒甚麼ID的新聞,今日便聽到肯德基州會建一坐「創造博物館」的奇聞.摘錄金句:
John Morris, president of the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in San Diego, an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creationism, said the museum will affirm the doubts many people have about science, namely the notion that man evolved from lower forms of life.

“Americans just aren’t gullible enough to believe that they came from a fish,” he said.

真的反智得近乎滑稽.難為這些所謂主流傳媒,卻一本正經地把笑話當作正常新聞.

Friday, July 28, 2006

懶‧晚餐




材料:
1.意粉
2.日式意粉醬(吞拿魚味)
3.煙三文魚一包
4.超市現成青瓜沙律半磅

步驟:
1.滾水煮熟意粉
2.加意粉醬,撈勻
3.加煙三文魚,沙律
4.食

註:適合極懶但又唔認懶的懶人

Saturday, July 22, 2006

美好的美語世界


(圖片摘自迪士尼美語世界網頁

迪士尼美語世界,早聞其名;看港燦,才知原來叫價四萬八千大洋一套.

本來想到它網站看看究竟賣的是甚麼天書,敢開如此天價;卻看到上圖這把非常簡潔的社會楷梯.

這把梯上,只有「不懂英語/懂些英語/流利英語」三類人.他們的職業,也很方便地被歸納為「醫生律師/文員接待/清潔維修」三大類.

小朋友,你的志願是記者編輯畫家演員教練消防員?對不起,沒有這一格.不過,只要英語流利加工作經驗,保證你將來一定如你爸爸媽媽所願成為醫生律師經理.天資,努力,興趣...還是花了這幾萬塊才慢慢研究吧.

我知道,這把梯其實是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商人的危言聳聽,也不過是想賺多幾個四萬八.

可是,「一個不懂英語的人=清潔工人」?

字裡行間,叫人隱隱嗅到一個城市的勢利.

和涼薄.

Monday, July 17, 2006

林憶蓮夜色無邊演唱會2005

不是憶蓮歌迷,不太熟悉她的歌.看她去年演唱會的DVD,竟然有意外收穫.

長街的一角:原來除了慧嫻的”Love me once again”外,小林明子此曲還有另一個香港版.憶蓮唱得一樣動聽,但不知是否先入為主,和林振強的歌詞相比,始終是差了些東西.

細水長流:真的不記得這首歌被翻唱過多少遍了,也許因為實在改編得太正了.個人最喜歡的,是黎瑞恩告別演唱會那個版本.

鷹與星:十多年前,偶然在電台聽到副歌的一段(多麼想有日能相擁/不須只看著你面容/每次我承認這是夢/也莫名的心痛...),印象十分深刻.很多年後,在卡啦OK聽朋友唱,才知道有這個特別的歌名.不過後來沒有刻意去找這首歌,也未曾見它在精選碟出見過...直到今天.記憶中,這般魔幻的情歌歌詞,好像只得這麼一首.

三首詞都是出自同一人手筆,林振強真是出神入化!相比下,林夕黃偉文雖然也偶有佳作,但始終有點刻意堆砌的痕跡;不及細水長流那種一氣呵成,看似簡單,實卻濃得化不開的深情.

可惜,他也是在那一年離開了我們.

Friday, July 14, 2006

小王子



心情不佳時,看小王子真的有治療功效.

很清楚記得,第一次接觸小王子,是在小學四年級的圖書館.看完了,簡直有種開了竅,暈暈地的震撼.

蛇吞象,盒子裡的羊,國王,酒鬼,狐狸,一天看四十四次日落...那奇怪的國度,讓我明白除了上學考試看電視外,還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那裡的事物,是要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的.

當然,還有那朵驕傲的玫瑰.

那時年記小,不明白小王子和他的花兒是甚麼關係,只覺得有些「戚住戚住」的感覺.亦不明白為甚麼身處在玫瑰園五千朵花中,小王子想到的只是怎樣去保護一朵玫瑰的自尊心.

恍然大悟,也是很多年後的事了.

薄薄的書,短短一個故事,載著卻是無窮的智慧;提醒我們,不要迷失在一年比一年混亂的世界裡.

Wednesday, July 05, 2006

愛國?




在華盛頓的幾天,漫步在旅遊點間;心裡在思量自己和這個國家的關係.

我知道,無論走到那兒,我也是個中國人.可是,除了懂得中文外,我熟悉的只不過是香港的流行文化,並不是中國.

而香港,是愈來愈遠,愈來愈格格不入了.我想永遠也回不了那個奇怪的城市.

護照上說明我是加拿大人.不過加拿大的一切,總是那麼陌生,總是提不起興趣去認識她.

說到底,也許美國才是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國家.

這個國家,有很多荒謬的事情,很多無知的人民,很多庸俗的商人,很多無恥的政客.

這麼多看不過眼的事情,我卻一點也不憎恨.有的,只是「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和悲哀.這樣史無前例地富庶的國家,擁有這麼好的制度;她實在可以做得更好,應該為人類承擔更大的責任.

一直以來,我是十分抗拒愛國主義的.那些歌舞昇平錦上添花,和反日反美反華的情感,我只有反感,亦警惕自己: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sort of scoundrels.

我覺得,愛國就如愛人:她漂亮,開朗,成功時,你才愛她;那不算是愛.真正的愛,是在無理時給她提醒,失落時給她扶持;失敗了不責難,成功了也不趕著叨光.

或許,我是真的愛上了這國家?

但,我只是路過的客人,終有一日會離開,不會永遠屬於這裡.

Monday, July 03, 2006

Child in a Straw Hat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分西館和東館;西館收藏的是中古至十九世紀的作品,東館則是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品.那是個很自由的藝術館,遊客可以隨意拍照,保安也好像不太嚴密.當鼻尖離那些價值連城的名畫不到三寸之際,真有些衝動想伸手捏一片油彩留念.

逛了一天,在云云van Gogh,Degas,Monet,Renoir,Picasso,甚至da Vinci間,最喜歡的,是這個戴草帽的小女孩.

Mary Cassatt,名氣不及Renoir或Degas響.或者因為她是移居法國的美國人,又是少數的印象派女畫家,館中收了多幅她的作品.然而小女孩躲在一角,也得不到太多的路人垂青.

衣服簡陋,皺著眉頭,扁起小嘴;Cassatt一定是迫她做了臨時Model,阻礙她和同伴去玩的時間.

畫是在1886年繪的,畫中人該是五,六歲左右吧.十數年後,世紀交替時,雙十年華的少女心中懷著甚麼理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她和丈夫兒女流落到那裡?徐徐老矣的婦人,又能否抵受二戰的折磨?

一百二十年前,在這幅畫布前,站著一個不耐煩的小女孩.一百二十年後,我很想知道她的名字,她的故事.

自問從來不懂得欣賞藝術.但這份不能言傳的感動,應該便是藝術的感染力吧.

Wednesday, June 28, 2006

夜機



美國的內陸航空服務,這麼多年來,都是一塌糊塗.

十多個check-in電腦,近一半是壞的.僅有的兩三位夜班地勤空姐,愛理不理,只不停地叫人「再試一次」.

過security更不用說,外套波鞋皮帶電腦手錶手機PDA統統拿下;保安圍著排在前頭近八十歲的伯伯,研究他是不是個令部機會beep的外星人,

入了閘,環顧候機室四週的男女老幼,人人都累得半死.

然後:「對不起,班機會延遲四小時.」

離離細雨,茫茫星光.曾幾何時,想像中的夜機,是很浪漫的一回事.

因為,那時候我還未坐過飛機.

好在notebook有得上網,唔係都唔知點打發呢四粒鐘!

無題



傍晚放工後,獨自到公園跑步.公園草地上有人在看書曬太陽,有人打排球,有人放狗.但華氏八十多度(近攝氏三十度)的天氣下,跑不到三圈便要投降.然後,慢慢行到Starbucks;漂亮的姐姐(應該是妹妹)介紹新出品的 Pomegranate(石榴) Frappuccino.要了杯Grande,味道不差,但也不是很好.經過相熟的日本餐廳,點了個便當,一邊吃一邊和沖繩來的老闆娘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回家路上,尚泛藍的天空掛了一彎很幼很幼的月亮.

心,覺得有些不對勁.(點解會咁村上春樹?)

───

年少時,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父母的期望.由努力讀書到找份好工作,港式思維的腦袋,其實從來沒問過自己想做些甚麼.

長大一點,以為會有無窮的時間,無限的自由.我會學懂所有想學的東西,行遍想去的地方,認識想認識的朋友,談想談的戀愛...

再長大一點,才發覺那是何等無知的天真.人,總是懶惰,愚笨,怕事,善忘.十個理想,往往是未起步先打消其中四個,然後三個半途而廢,再忘掉兩個;剩下一個能堅持的,卻又未必會成功.

或者,活著並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要求,也不是為了尋找個人的自由.我想,人一生最在意的,其實是在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我們以為我行我素,不過是潛意識中,為家人伴侶朋友同事塑造著一個「我」的模型.

───

到底最重要的是甚麼?感情,家庭,金錢,事業,快樂,智慧?這麼大的世界,應該做甚麼,應該到那處?

沒有答案的問題.今天,卻好像已不太在乎有沒有答案.

原來不知不覺間,我己經成為了自己人生的旁觀者.(我諗,都係村上春樹D小說累事.)

Saturday, June 24, 2006

同性婚姻

根據Wikipedia,同性婚姻現時在五個國家(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是合法的.另外,很多國家承認civil union(公民結合),給予同性配偶合法的身份.

同性婚姻,十多二十年前已有所聞,通常都是報紙版末的國際花邊新聞.那時年紀小唔識野,只當是UFO般的「奇聞」,心中亦有「男人同男人結婚,好核突」的所謂傳統觀念.

Fast forward二十年,世界變了很多.在美國,「基」不再是竊竊私語間相傳的醜聞.很多明星,運動員.藝術家,甚至(雖然很少)政客都能大方公開性取向.自己生活上接觸到或明或暗的同性戀者,也不過是普通人,和你我一樣正常地返工返學吃飯睡覺.

當然,很多人心底並不是這麼想,這便是同性婚姻在美國遲遲未能落實的原因.2006中期選舉臨近,為了保守派的選票,布殊又在搞修憲的小動作,要在憲法立明婚姻是一男一女的關係.一班政客,可能反恐反上腦,在電視上聲嘶力竭地喊”Marriage is under attack!”

問題是:為甚麼男男,女女不可以結婚?常見的反對聲音,不出三道板斧:

1)傳統價值觀:反對的人說婚姻自古已來都是男女的結合.事實上,婚姻是個一直在變化的觀念.百多年前,丈夫和妻子也不是平等的身份,難道那又是要永遠跟隨的價值觀?

2)生兒育女論:另一反對論點是男和男,女和女不能傳宗接代,所以同性婚姻是不適當的關係.這觀點錯誤之處是斷定了生育是婚姻的唯一目的.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不育的,絕育的,患病的,年老的都不能生兒育女,但我們不能因此剝奪他們結婚的自由.

3)Slippery Slope:這可能是最多人認同的觀點,其主調是「今天同性能結婚,明天又會是甚麼?」.反對者認為,一旦承認同性婚姻,其它千奇百怪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多夫多妻,亂倫,人獸...便會如洪水猛獸般紛紛出場.可是,他們忽略了一點:人類是有公認的道德價值的.道德便是我們的底線.難道我們不敢信任一個社會能分辨出「同性婚姻」和「亂倫」的不同之處?

Jon Stewart說得好:I think it's a debate about whether you think gay people are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or just a random fetish. 無論理由說得多漂亮,骨子裡其實都是disguised bigotry,是掩飾不了的「萌塞」.

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了.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歧視,真的有那麼難?

Tuesday, June 20, 2006



等 寂寞到夜深
久違了 叫人難過的 聲音
公平世間 人人也在 選擇人
偏偏 我選擇 漆黑呆到黃昏

等待是 生命必經試煉
等 明年 工作轉變
等 公主一吻 青蛙逃出生天
等勝卻人間無數的相見
等十六年後約定的會面

京都城內 盛開櫻花
愛琴海畔 神明腳下的幼細
讓我看一看 可以嗎?
看完了 安靜回家 彈結他

然後
等到 忘記了 等的意義
等到 等不等 也沒啥意思
糊塗是我的一顆心
仍想著 遙遠的星星 傲慢的花兒

Sunday, June 04, 2006

一轉眼便十七年

十七年前,手機是有錢人的玩具.十七年前,沒有DVD,沒有MP3,沒有Web,更加沒有blog.

除了科技發展外,十多年間,我們亦多了很多其它的東西.現在市面充斥著的「穩定論」,「經濟論」,「兩邊各有不是論」,也是十七年來發明的產品.

衷心希望講這些「理論」的,都是為一己私利而埋沒良心的真小人.希望他們心底都明白,這是騙不了人的bullshit.

明明是件令全國,甚至全世界人驕傲的好事;因為一些人的貪權和固執,最後以難以想像的最壞結局收埸.任你怎spin(廣東話應該是「兜」),都不可能把黑白反轉.

既然兜不來,只好不讓人說.今天在網上我們要用各種密碼去討論那埸(3+3)(2+2)「運動」,真的很荒謬.

但我們都好像默默接受了這荒謬.

Friday, June 02, 2006

新聞二則:Jungle Boy & Spelling Bee

Jungle Boy

Hugo出生於厄瓜多爾熱帶雨林中一條偏僻的村落,村民要坐八小時船才到最近的城鎮.他所屬的Cofan部族,全族只剩一千人.

Hugo十歲那年,美國留學生Miranda在厄瓜多爾遊學一年,認識了她的父母.Miranda臨走時,提議讓Hugo到美國住數個月學習英文.結果,Hugo在西雅圖住了九年,變成了地道的美國少年.

今天,Hugo中學畢業.帶著手提電腦和九年美國生活的回憶,他要回去厄瓜多爾,帶領Cofan族人在現代文明侵佔中保存文化.


Spelling Bee

Spelling Bee是美國一年一度的串字比賽,歡迎全世界第八班(中二)或以下的學生參加.因為去年荷理活拍了兩齣Spelling Bee的電影,今年的決賽破天荒地在黃金時間全國現埸直播.

本來有點抗拒在父母訓練下擁有特異功能的孩子(因為想到自己中二時是如何慘不忍睹.)但看到他們台上的自信和毅力,我相信,聰明的孩子,無論怎樣也會找到自己的道路.看似無謂的比賽,其實也是人生的訓練.而且他們好像也很enjoy.

以下是冠軍新澤西州的Katharine Close和亞軍加拿大Alberta的Finola Hackett(她母親是中國人)最後七個回合交鋒的生字:machicotage,recrementitious,esquisse,psittacism,maieutic,aubade,tutoyer,izzat,koine,tmesis,weltschmerz,kundalini,Ursprache

問你服未?


Elsewhere,救災物資陸續抵達印尼,Indiana州一家七口被殺,美軍被懷疑在伊拉克Haditha濫殺平民...

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It's still a crazy world out there.

Sunday, May 28, 2006

書災



看完電影,無所事事地逛大學書局.這本看一看,那本又摸一摸;不到半小時,手上已拿著四五本書.

正要拿出信用咭之際,想起昨晚才買了三本新書,一時之間心中充滿了罪惡感,只好依依不捨地放下到手的獵物.臨別,郤害怕會忘記和這幾本書的一面之緣,匆忙用手幾拍下封面,以待日後能夠相認.

喜歡看書,卻更喜歡買書.熱門的書,買;喜愛的作家,也要買;在書局看了一兩頁有趣的,更加一定要買.最離譜的一次,拿起一本連書名也未知道的小說,只因為封套光滑,紙張柔軟,手感十分不錯,便迷迷糊糊地想去付款.

把書買了回家,放在書架上,便好像擁有了多些知識.雖然書一上了架,可能永遠也不會再讀.但正如把錢放在銀行一樣,即使不花,錢仍然是我的;即使不看,我仍然擁有書中的知識.當然,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的歪理.

回家數一數,單是近幾個月買了未看的書已有三,四十本.好聽一點,這叫求知慾.事實不過是和女士們買時裝手袋珠寶同出一撇的購物狂.

沒時間看,捨不得丟,新的還陸續有來.又要想辦法開拓新空間擺放新書了.